本报讯一方面是渴望提高自己文艺素养的市民希望得到专家指点,一方面是文艺人才自己要静心创作,在“文化有约”的互动中两者怎样兼容?艺术发烧友追求的是相对高端的名家课堂,而刚刚起步的文艺爱好者还在普及基本知识阶段,怎样的“文化有约”可以让两类人都享受到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前天下午,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约请了部分来自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为“文化有约”今后的路怎样走得更好出谋划策。
嘉兴“文化有约”
向全国推荐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怎样发挥和利用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禾城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精神福利?去年7月,在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的基础上,市文化局精心设计推出了“文化有约”——嘉兴市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深化工程。在市文化局的“文化有约”网站上及时更新免费开放活动的信息,同时每月印制1000份《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汇集全市当月重要文化活动信息,发放到社区、酒店等公共场所;每周发送10000条文化短信,告知一周文化活动信息。“文化有约”推出近一年,已接受城乡居民预约服务2万多人次,举办免费公益展览64场,以及各类讲座、培训、辅导174场,组织开展各类活动46个,演出38场,直接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今年3月1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和副部长杨志今先后作出批示,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蔡武批示,此件建议各地,特别是基层文化单位参阅。杨志今批示,请社文司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导工作,将嘉兴实施“文化有约”项目的经验和做法,向各地予以推荐,供学习参阅。
设立“工作室”
购买“消费卡”
前天的会议上,政协委员张觉民提出,“文化有约”目前多数在网上接受预订,关心和喜欢文化的白领阶层知道得多一些,而平日里不太上网的基层居民了解得就相对少一些,因此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选择更好的宣传方式。针对这个建议,与会的政协委员们想到了《南湖晚报》周日的“灵市面”版面,认为这个平台最适合禾城市民。张觉民说,嘉兴美术馆里的干部们因为经常受市民邀请而忙于开展“文化有约”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画家们自身的文艺创作,而“文化有约”又是全免费的,长期让文化干部们在双休日为市民们义务指导也有些说不过去。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不肯出去,是不是考虑在条件成熟后建立像嘉兴数字图书馆这样的网上文化场馆,以便服务到更多人。
政协委员李利对文艺人才指导和创作如何兼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政府以“工作室”的方式和一些文艺工作者签约,无偿提供一间办公室,但同时要求签约作者一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培训辅导工作,在完成培训工作后即可进行自我的艺术创作,每年也要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完成得好的就续签,这样既调动了文艺人才的积极性,也方便了不同需求的市民选择。政协委员缪惠新就“文化有约”的经费来源建议,除了政府适度补贴外,还可以引导一些喜欢文化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市民带个头,购买一些文化消费卡,同时对各项文化消费定的额度小一点、以此鼓励市民亲近文化、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