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传统习俗不能丢 “舌尖上的端午”呈现“文化共享”的独特魅力
2012年6月14日 11:24 来源:嘉兴日报 通讯员 叶石明 记者 陶克强

   又近端午,粽叶飘香,勾起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狂想,更是浓浓的思亲、思家、思乡之情……一只小小的粽子,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寄托着真挚的个人情感,呈现出端午习俗“文化共享”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舌尖上的端午”征文,则将端午传统习俗演绎得激情飞扬。

   @江南菜根香:农家裹粽子几乎是零成本的,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快乐。粽叶种在自家房前屋后随手可得。糯米是从上年存下来的,虽然有点糙。那粽里的肉总要花钱了吧?不,晚上出去抓几条黄鳝泥鳅拿到农贸市场卖给城里人,肉钱自然就有……然后一家人一起裹粽子的温暖和锅里飘出的粽香,在整个村子弥漫。

   @许四月:我还是小孩的时候,过节光记着吃。五月五,吃粽子。外婆说:小孩子懂都不懂,过来抹点雄黄酒辟邪。奶奶在一边帮衬:门口要插些艾草、菖蒲哎。现在我小外甥一点点大也晓得端午吃粽子。按我俩的意思,端午节就是粽子节。咱老百姓没别的想法,就想好好吃饭。

   @江渚的微博:每逢端午,平时节俭的妈妈心情特别好,清早就会买来粽子当早餐。然后准备鲜咸肉做白腐肉,杀鹅做笋尖鹅煲,还有红烧黄鳝、咸蛋拌豆腐,凑齐“五黄”,真是好酒好菜尽情吃。特别是真真老老粽子,味道好价格公道,妈妈会买够全家吃一个星期的。端午节,我们的舌头有福了。

   @s790626:大蒜被称作“健康保护神”。妈妈说“大蒜是中秋不在家,端午不在外”。在老家,端午节是大蒜收获的最后期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让每人吃上一个大蒜,肉烧大蒜是最高级的吃法,最简单的吃法是将大蒜放到柴灶里烤着吃。

   @云淡风轻sosososo:自从舍友尝到嘉兴粽子的独特美味后,每逢端午,我都会为她带去几只。她偏爱豆沙馅,说淡淡甜味会从糯米中透出来,清爽可口,而我则钟爱香气扑鼻、肥而不腻的大肉粽,除了精致的味觉享受,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与家乡的味道。

   @吃厌了怎么办:当年还是那悠悠的小道,破旧的房屋,以及坑洼颠簸的环城路。如今高楼大厦矗立,柏油马路宽敞清洁。没变的是满天的阳光,人们的欢声笑语,端午飘香的粽子。二十几载的人生路,粽子么还是那个味。感谢真真老老一直延续着嘉兴的文化特产,嘉兴人自己的味道。

   @金刚梳头: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端午时节,摘一筐芦叶,剥一碗豌豆,浸一钵白米,煮一锅粽子。香糯可口,唇齿留香,既作早餐,又作夜宵。现如今,芦叶不知何处去,粽香依旧绕梦萦!

   @铁血冬歌:儿时的端午记忆,是一大家人围吃一张饼。祖母亲自下厨,木榨的新菜籽油,石磨的新面。祖母说只有这时节的饼才好吃。饼难得吃,所以难做。四妯娌唯母亲传承了这个“绝活”。祖母逝后,叔父们每回家,母亲是一定要做千层饼的,哪怕不是端午时节。叔父们常吃着吃着,就哭了……

   舌尖上的端午,吃的是粽子,传承的是文化。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建国说,抛弃了蕴含在粽子里的传统文化元素,粽子就永远只是粽子。而粽子千年不衰的神奇,则得益于其背后的文化支撑。

   记者从“舌尖上的端午”微散文大赛的征文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倾泻出来的情感文化元素。

   @宁静致远JIAXING:小时候每到端午节,除了吃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她还会用五彩丝线编成一个小网袋,大小正好放一只煮熟的咸鸭蛋,把它挂在我的脖子上,不但显眼而且可爱,更是一种对孩子的祝福。带着它我便欢天喜地上幼儿园去了,目送我出门的,是妈妈盈盈的笑意。小小的网袋,浓浓的母爱。

   @s790626: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端午节一早妈妈会趁我睡觉的时候给我手腕脚腕上绑上五彩绳,有红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真好看,说是可以吸身上不好的东西。等到端午之后的第一场雨,就把它丢到水沟里,让“坏东西”顺水流走。

   @睡龙的天使:记得小的时候,在北方一到端午节的前一天就特别开心,和妈妈到街上去买手工做的桃胡工艺小篮子,穿在红线里面,挂在手腕上。还有布做的小猴子、小粽子,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挂在家门把手上,据说可以让孙猴子“打怪”,想来还是好笑的。

   @养生迷: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会在我的额头上点一个点儿。有的小朋友,大人会用雄黄酒在他的额头画一个“王”,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艾虎和蒲剑。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剑就是菖蒲,它的叶子像剑一样,会发出一种芳香味道,可以赶走蚊子和小虫。

   @嘉兴绿杨:那年端午我带粽子给外公,向来惜物的他,含着笑慢慢剥粽叶,连吃了三个。他爱甜食和糯米,家乡粽子却远没这般香糯。可懒散的我5年间只给他带了一次。去年端午我没回家,十天后,最疼我的外公去了,我再也没机会给他带粽子……于是端午于我不只是箬叶清香,更有再也无法言说的愧悔。

   @燕杨天很抢手:喜宴第二天,母亲按节气照习俗包粽子还礼,答谢邻居在婚礼当天的帮忙。浸好酱油的肉,煮好的粽叶,拌过料的米,裹成大小无二的粽子,大火煮成一锅,香味飘散在院子里。迫不及待剥开一只,带着粽叶的香味扑鼻而来,米糯肉酥入口不腻。将感谢之意裹进粽子,让新婚喜悦四溢邻里。

   @晴天1730:历史上的端午节,是苦苦的,不知何馅的,是为纪念屈原的;小时候的端午节,是甜甜的,蜜枣馅的,是奶奶亲手为我包的;长大后的端午节,是五味杂陈的,各种馅的,是现实与梦想的结合;未来的端午节,是未知的,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天一定是和我最亲爱的家人一起度过的。

   事实上,“真真老老”早已认识到粽子这个产品的深处包含着一种隐性的粽子文化。当我们去追寻、去发掘“真真老老”粽子文化根基的时候,可以清楚而明晰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责任,那就是“真真老老”对于社会、公众的强烈责任。

   请你以#舌尖上的端午#为话题,在新浪微博(http://topic.weibo.com/food/24528)上把自己齿颊留香的端午享受形成文字、写成散文,真诚地期待你的参与!征文结束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奖金2000元。

标签:端午 粽子 责任编辑:杨状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