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8000名公务员利用工余时间走上街头开展包括擦鞋在内的便民服务,引发不小争议。有人认为公务员上街擦鞋是作秀,有人认为擦皮鞋可以拉近公务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有人认为群众需要的是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去擦皮鞋。有公务员在接受采访时委屈地说:“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被嘲讽,这些指责对公务员不公平。”
他们的委屈可以理解,明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却被舆论如此苛责,自然会有不公平感。不过我觉得,作为公务员,其实不必对“做什么都被讽刺”感到过分委屈,而应以一颗公心和平常心视之。
实际上,遭遇这种“做什么都被讽刺”的绝不只是公务员群体。可以到微博上逛一逛,即使再正确的话、再正义的行动,也会有网友去挑刺和吐槽,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引起纷争和歧见,吵得不可开交。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你无法苛求每一个人都跟你有着相同的视角和观点,无法寄望于自己的行为能赢得每一个人的赞美和支持。在这个基本共识被撕裂的年代,众声喧哗的场景是舆论空间的常态。很多官员怀念昔日的“舆论一律”,但那不过是刻意营造出来的,“不同声音”被压抑罢了,而如今的众声喧哗是时代的进步。君不见,虽有不少人嘲讽公务员上街擦鞋,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赞扬这种行为。
当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与“公务员”这个身份标签相关的事情,尤其会引发争议,再有意义的事情也会招来非议。这其中确有非理性的成分,网友很多时候并不是针对某个公务员、某个政府部门或某种政府行为,对真相和是非也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想借此发泄某种不满情绪而已。有必要追问的是,这种情绪因何而来?一名接受采访的公务员倒是很明白,他说:“不可否认由于个别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公共形象受到老百姓抱怨,导致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被嘲讽。”确实,官场上不管滥用权力者、以权谋私者、作秀者,民众对此已经形成了标签化的刻板偏见。
公务员群体有必要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千万不要小看“个别”丑闻,公信力很容易就在一起起“个别丑闻”中坍塌。公信力的坍塌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而重建是非常难的,所有公务员都在很无奈地为“个别”公务员导致的公信丧失埋单。
另一个需要放平的心态是,不要对民众评头论足几句那么耿耿于怀,老百姓说几句怎么了?民众纳税供养公务员,纳税人说什么话,哪怕说得不好听、不正确,公务员也得听着兜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人民公仆应有的态度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