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中美建立军事互信应从南海做起 中美关系的大氛围始终很重要

2012年5月7日 08:37 [ ] [打印]

  资料图:2010年1月10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在北京八一大楼为来华访问的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举行欢迎仪式。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对于军事互信的讨论以及中国防长梁光烈昨天开始访问美国,都是今年中美军事交流的大事。它们会创造一定的宽松氛围,对两国从未实际放松的相互军事防范做些平衡。中美关系的大氛围始终很重要,因为它能缩小两国具体摩擦的意义和破坏力。

  但中美军事互信需要在中国近海的复杂摩擦和警觉中一点点积累,形成一些消化双方陌生行为,增加适应性的空间。这会为今后中美在更大范围理解对方军事意图,不误读、不臆测对方的攻击性打下基础。

  为此中美都应端正对对方的战略定位。美国不应把中国看成只能在近海玩玩的“陆地暴发户”,在中国的利益遍及世界的时候,中国军事力量逐渐有能力被投送更远是必然的。中国也不应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看成是“非法”的,从内心抵触美国对世界安全的特殊影响力。中国应接受美国是亚洲重要力量的现实。

  如果中国决心主导亚洲,赶走美国的势力,或者美国要不惜代价阻止中国的军事成长,那么中美军事互信将毫无希望。问题是北京和华盛顿都没有这个想法,更没有这样做的意志。

  中美现在处于相互提防的阶段,两国各自设置的防范设施线和心理线,都还有一定距离。这给两国避免仓促走向对抗提供了可能。然而自从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以来,南海热点使中美的军事底线在以模糊的方式相互靠近。

  虽然分析家都认为中美在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南海形成两军意志的比赛,并因此出现拐弯抹角的对抗性实力展示,那么南海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中美从效果虽小但仍未放弃的建立互信过程,走向不受控制地释放互疑甚至敌视的转折点。

  中美应把两国彼此要在南海做的事,同中国与菲越的纠纷区分清楚。南海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已是现实,菲越是相对于中国的小国也是现实,中国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决不低于菲越两国同样也是现实。现在菲越想挟美国的力量自重,压倒中国,使它们的激进行为合法化,中国对此断不可接受。

  菲越应对中国保持对大国的尊重,如果它们粗野就应准备付出小国在大国面前的代价。中国也应尊重菲越,因为如果中国真的“欺负”它们,北京必将面临国际声誉的灾难性损失。这中间的平衡力已然存在。

  如果美国向外界传递信号:无论菲越怎么做,只要有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它们就是安全的,这就构成了对中国利益的直接侵犯,是对中美军事互信劈头盖脸的打击。那么无论中美军事高层在两国首都的五星级酒店里高谈什么“合作”、“透明”,都不会管用。

  美国在全球的绝对军事优势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动摇,这应当用来保持美国的世界性影响力,防止大的军事野心出现,甚至这也可以在美国经济力量衰落时被用来维系它同一些国家的关系。但美国的军事力量决不可直接卷入西太平洋国家的海上纠纷,更不可用来支持菲越向中国挑衅。

  南海是美国对中国真实态度的试金石。中美在南海的无声对话和一些含义复杂的动作将留下深刻后果,它们将塑造两国互视对方的一些关键性信念。

来源: 人民网-《环球时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美军空袭也门“基地”组织 炸死“科尔”号驱逐舰爆炸嫌犯
·普京今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 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 就职典礼流程曝光
·奥朗德当选新任法国总统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欧洲向右转的趋势
·外媒周观中国:经济崛起感受力量负担 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环境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