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两行两记 > 本网特派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走街串乡】谱写新农村建设和谐篇章 孝敬花开让村庄更美

2012年4月16日 15:31 [ ] [打印]

-“人文生态一线行”之十

油车港小学生献给妈妈的感恩卡片

   【行前点睛】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百善孝为先,孝敬教育可以促进爱国、责任、感恩、团结友爱、文明礼仪等道德教育和文明建设。油车港镇马厍村,正是以“孝道”为重点,积极在全村范围推进孝敬教育,形成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村庄建设。

   【行走纪实】4月11日上午七点不到,家住油车港镇马厍村的陈永兴老人开着他的四轮电动车,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镇里,找了间茶室和老哥们一起惬意地喝起了早茶。“这辆车是我儿子帮我买的,花了一万多呢,整个村里只有这么一辆,有了它,平时要出去办点事,会个朋友可方便了。”陈永兴高兴地告诉笔者。

    提起儿子陈元林,陈永兴脸上笑开了花:“儿子对我可好了,不论工作多忙,每星期都会带着一家人来看我,和我拉拉家常。我有高血压,药都是他每次记着给我买的。”陈永兴从小就教育儿子要孝敬长辈,他的父母去世的早,他一直坚持照顾自己的奶奶,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陈元林从小就对父母格外好。

   “儿子成家后,没有忘记我们老俩口,反而是加倍地对我们好。”陈永兴说。令陈永兴欣慰的是,儿媳在儿子的带动下,也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来孝敬。有回陈永兴发高烧在嘉兴市区一家医院住院四天,儿媳每天早中晚三次来看望他,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感觉比女儿还贴心呢。”陈永兴乐呵呵地说。

    在马厍村,孝敬父母已经蔚然成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培育了一朵朵的“孝敬之花”呢?笔者随后来到了位于马厍村的全国孝敬教育基地-油车港镇实验小学,在那里找到了答案:正是从娃娃抓起的孝敬教育,才让这里的人都将孝敬化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

    走到学校大门口,首先是“百善孝为先,读书勤为径”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走进学校教学楼,只见各楼层的走廊上贴满了做成镜框的孝敬格言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爱心书画。“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具备‘孝敬’品质是必不可缺的,这也是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油车港镇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倪根荣说。

    六年级的唐厚文同学从三年级开始就每天放学后帮父母打开水,风雨无阻,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能一直坚持下来,就是一份强烈责任心的体现。他笑言,如今父母都已经习惯他每天打水,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了。让“孝”不是“作秀”,而是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正是“孝”育的题中之义。

   “孝敬,不仅要会说会写,更重要的在于行动。” 、“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为他们分担家务,也是一种幸福。”……在学校的一本日志上,笔者看到了上面记录着的来自这里学生的一条条心声。看来,“孝敬之花”经过精心的培育,已经结出了动人的果实。“下个月母亲节就要到了,这些天我们很多学生都在制作母亲节贺卡,想到时给自己的母亲一份诚挚的祝福。”一位任课老师说。

   【村官展望】马厍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华:作为一名村干部,我切实感受到近些年来村里孝老爱亲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油车港镇实验小学作为全国孝敬教育基地的作用,强化学校和社区联系制度,通过“小手牵大手”等孝敬活动的开展,将孝敬教育融入生活点滴之中,以孝道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俞佳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为父母洗一次脚 平时多与他们沟通 秀洲学校持续开展孝敬教育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