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两行两记 > 本网特派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走街串乡】历经数百年传承与发展 民间灶画艺术期盼后继有人

2012年4月11日 22:46 [ ] [打印]

  -“人文生态一线行”之九

张金寿补画着自家的灶画

大多数时候张金寿会把记忆中的灶画摹在稿纸上

    【行前点睛】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各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档案和展示平台,力争新申报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秀洲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该区除了要精心打造文化品牌,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外,还将重点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像江南网船会、秀洲农民画等一系列非遗项目和民间艺术将得到更全面更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嘉兴灶画于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原汁原味、富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嘉兴灶画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后,期盼着后继有人。

  【行走纪实】

  走进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一个叫扇火浜的村,村民张金寿正在全神贯注地描绘着自家灶筒上的一个“福”字。看到笔者到来,他赶紧放下手中活计说:“灶上的画是6年前画的,都有些陈旧了,趁着现在还能画,要想把这些画再修补一遍。”笔者看到,他家的灶头属于典型的“花篮灶”,其造型是基座小,灶身大,棱角有型,八面玲珑,再配以十多幅色用色大胆,寓意美好的灶画,显得精美绝伦。

  张金寿今年已经76岁了。作为灶画师傅,他在乡间方圆数十里都有着极高的名声。早年农村人家里需要打灶头,想到的第一人便是张金寿。最多的一年,他为村民打了100多个灶头,创作灶画千余幅。目前他已经是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泥水匠,打个灶头,好烧火是第一要点,然后才是画的画。”张金寿谦逊地把自己定义为泥水匠。“灶画么,一般都要画些有好彩头的画,比如财神、姜太公、鲤鱼、松鹤、牡丹等。”早年,张金寿就以帮着乡邻打灶头为生,但是现在打灶头的人家已经为数不多了,也不需要画多少灶画了。为了使自己这门手艺和民间艺术不致后继无人,张金寿至少收了6个徒弟,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儿子张雪昌。他希望,儿子能传承他的技艺。

  村道上,笔者碰上了刚刚吃过午饭正在散步的村民沈才林,今年64岁的他曾经跟着张金寿打过灶,画过灶画。“20年前跟着张师傅,当时忙都忙不过来,因为当时农村人家里都要打灶头的。”说起当时的辉煌,沈才林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不过后来煤气灶普及了,新打灶头的人家就少了,灶画也就不太画了。”

  眼下,还在从事灶画的,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如何让其后继有人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瞧,趁着空闲的时间,张金寿便会把以前画过的灶画一一记录下来。他家的八仙桌上,已摞起了厚厚一叠灶画,笔者翻看画稿,八仙、南斗、北斗、福禄寿、地上皇等各路神仙栩栩如生。说到传承,张金寿说:“从祖上到儿子这一代,一个灶头画了三代人。现在已经和儿子办过传承手续,真心希望这项民间艺术不会消亡。”

  【基层展望】

  洪合镇文化站站长沈晓珍:嘉兴的灶画,凝聚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祈求和平安如意的向往,寄托了勤劳致富的朴素感情,是嘉兴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江南百姓数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农家的灶头已经逐渐走向消亡,灶画也在下一代人中逐渐被遗忘。镇文化站正在努力通过搜集灶画、组织灶画参加农民画比赛、培养传承人等途径加大保护力度,使之更好传承下去。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文/摄 董时纲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桃花节”里文化香 注重竹刻、陶笛、黑陶等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
·拥有艺术是品位 不可因分而“退潮”
·磻溪小学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浙江文化地图》完成编撰出版 全方位展现浙江各地的文化和艺术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