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的衣服和鞋子都出自一双双巧手,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制鞋成了一门逐渐消失的手艺,如今想穿一双舒适合脚的手工鞋成了不少人有钱也难以实现的奢侈梦想。在海宁袁花荷溪街上还有六七家制鞋老店,静静地“蜗居”在这条老街上。
安静老街上的
一家手工棉鞋店
46岁的查爱芬和丈夫周伟忠就是其中一家手工鞋店的老板,和老街的安静相比,夫妻俩的这家店热闹许多。位于荷溪街上的这家鞋店,门面很小,里里外外都挂满了颜色各异的棉鞋,有的还在用鞋楦定型,有的已经可以出售。鞋店很狭长,走进鞋店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前面是柜台,后面就是夫妻俩做鞋子的地方。
“再给家乡的老人们寄几双,他们可喜欢了。”来自四川的陈廷学年前回老家时,特地到荷溪街上买了五六双手工棉鞋。“我也是跟着老乡来买的,纯手工的棉鞋现在很少见,穿着很舒服,老人们说特别养脚。”昨天,刚返回袁花的他又去查爱芬店里买了几双鞋,准备快递回老家。
这家鞋店是目前我市为数不多的依旧延续着手工做布鞋的一家老店,生意一直不错。特别这几年复古风潮袭来,这种纯手工的棉鞋又焕发新生。“最忙的是过年前的一个月,接着是年三十到年初二这3天,平均每天要卖掉50双,都是本地人买了去走亲访友的。”查爱芬说。
一年顶多
做一万双手工鞋
查爱芬和丈夫是这家老店的第三代“掌门人”,并不起眼的手工鞋店就这样一直延续着。正在店里挑选鞋子张大妈是袁花本地人,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什么好东西没吃过,什么好东西没用过,倒是像这种手工棉鞋成了逐渐消失的手艺,如今想穿一双舒适合脚的布鞋成了不少人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奢侈品’。”
荷溪街上有五六家棉鞋店,但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就只有查爱芬一家。“实在是来不及做,春节都没休息一天。”周伟忠笑呵呵地说。
夫妻俩告诉记者,要制作一双手工棉鞋,工序繁多,从切底、选样到踩帮、撬底、上帮等,足足有10道工序,要制作出一双合脚的棉鞋,自然是一道工序也马虎不得。在夫妻俩的小店里,用于鞋帮滚边的缝纫机是唯一的机器,其余的活就全部要靠夫妻俩的两双手做出来。查爱芬说,如今夫妻俩齐上阵,一年的产量也就4000双棉鞋、6000双单鞋。
祖传的手艺
如何传下去?
机械化生产的鞋子“千篇一律”,“以前普通老百姓脚上穿的都是手工布鞋,冬天就穿手工棉鞋,看似一样的鞋子,穿着舒不舒服就得看手艺。”查爱芬的手艺是祖传的,当年他舅舅做的鞋子,现在镇上很多老人还记忆犹新。查爱芬深谙鞋子穿着舒不舒服的关键就在上帮布和定型这两道工序上,比如上帮的时候,到脚趾前要有个“三针帮”,做不好的话,以后这个棉鞋穿着脚趾就会痛。
查爱芬告诉记者,棉鞋现在都用橡胶底了,但单鞋还是老做法,尤其是纳鞋底,纳一双鞋底要800多个针眼,“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肯花这么大的力气做布鞋呀。”
夫妻俩有一个18岁的儿子,问起以后会不会让儿子继承这手艺,两人都说,他们会顺其自然,不会勉强孩子。不过,夫妻俩对这个手工制鞋的行业依旧看好,“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鞋子肯定是主流,但是现在做手工鞋的已经很少,而现在的‘潮人’也不在少数,我觉得手工鞋还是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