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一直与病魔进行着不屈的抗争 88岁老人晒出21载抗癌心得

2012年2月16日 08:10 [ ] [打印]

  一头银发,双颊泛着红光,说起话来有条不紊,嘴角常常挂着笑容,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患有癌症的老人。昨天,记者见到了今年88岁的吴韵生,这位21年间先后患过恶性淋巴癌、肺癌、前列腺癌3种癌症的抗癌斗士,向记者晒出了多年抗癌心得。

  “早”字赢先机

  总结几次抗癌胜利的关键,吴老先生认为关键还是个“早”字:“那几次癌症亏得发现早,赢得了抗癌先机。”

  吴老先生淋巴癌的发现缘于一次洗澡。“当时我发现脖子两侧的淋巴摸起来有点肿大,第二天就去了医院。”吴老说,一开始医生也不确定病因,说只有取出一个淋巴活检才能定性,“我的性格就是有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没有过多考虑就进行了手术,48小时内就弄清了是恶性淋巴癌。”

  3年化疗治好淋巴癌后,吴老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淋巴结全身检查。2001年查出了左肺长有癌肿块;2007年查出前列腺癌变;2009年查出右肺长出癌肿块……牢牢把握“早”字诀,吴老的左肺癌肿块、前列腺癌变通过手术,分别仅用2个星期、1个星期就治好了,右肺由于多次患肺炎无法手术,至今仍在保守治疗。

  治身先养心

  “癌症并不可怕,很多不该走的人走了,很大程度是因为心态没调整好,治疗身体之前癌症病人应该先养心。”吴老说,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当时想到还不到70岁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心里挺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怕也治不了病,这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多场战役的老兵把对癌症的恐惧转化为斗争的力量。

  赶来看望的老战友看到他饱受癌症折磨,心痛得直掉泪,同病室的病友因忍受不了化疗的痛苦,有的选择中途停止,有的跳楼轻生,吴老抱着坦然的心态,咬紧牙关一次次冲过了鬼门关。从1992年确诊为淋巴癌,医生判定只有3个月的生命,吴老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已与癌症苦战21年。

  不管是化疗期间,还是调养阶段,吴老一日三餐照旧,通过食疗及时补充营养。除了在家走路健身,平时看书读报、上网下棋成为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相信,一个人在绝望中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亲情是良药

  浑身疱疹奇痒难耐,不能挠、不能打针吃药;头发一把把掉,全身肌肉酸痛难忍;整整1小时的射频消融治疗不施麻药,身体更不能动摇丝毫,犹如施以烙刑……痛苦的癌症治疗过程中,是单位的关爱、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帮助给了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照顾当时在上海住院治疗的吴老,他的妻子在当地租住了一间多人同租、条件简陋的屋子,一住就是3年,为了保证吴老身体营养需求,不会做饭的她在64岁那年学会了烹煮各种食物。3个儿女倾其所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口中常说的“钱花完了,可以再挣,老爸只有一个,治好爸的病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幸福”着实令吴老感动。各地朋友有的为其求医问药,有的寄钱寄物,就连调离23年的工作单位也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这么多人的关爱,这么多人的帮助,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吴韵生说,就算只有1%胜算,他也会努力争取,即使失败了也无憾,因为他对生命已经尽了力和责任。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俞艳婷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正华-嘉兴:有目标 有方向 有动力 真抓实干重落实
·情人节 结良缘 嘉兴市区271对情侣昨“扎堆”登记结婚
·嘉兴至海盐城乡公交线路今起调整 从海盐可乘公交车直达嘉兴南站
·我市多部门联手帮新居民找工作 5000多名新居民昨赶专场招聘会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