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海宁市档案馆正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正宗硖石土话“发音人”,这项被称为“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的工程,引来了人们不同的表情:皱眉的人忧虑,再不对这种方言加以保护,恐怕它真的要消失了;横眉的人质疑,如今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这种没多少人使用的方言,保护起来有何用处。两种不同的反应,说白了,就是对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的不同认识,这种对立情绪没有必要,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方言和普通话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作为汉语组成部分的方言,代表着一些地方特色文化和底蕴,有着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和发展规律,并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长期存在着,而推广普通话,旨在克服区域间的交流障碍,方便沟通和交际,它的推广并不是歧视或禁止方言。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前者承载的是特定的生活方式,后者承载的则是一种普遍的交流工具,没有前者,人们的生活将失去多样性,而没有后者,将会失去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保护方言,并不是要在不同人群之间筑起篱墙,而在于保护地方自有的特色文化。比方说,有些地方戏曲是用方言传承的,只有通过方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戏曲的文化价值,否则,这些戏曲会让人听不懂,无所适从,戏曲也就失去了它本应附着的文化本意。拿这次海宁搜集的一首徐志摩用硖石土话写的诗歌《一条金色的光痕》来说,如果不懂硖石方言,读起来恐怕是索然无味。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宁征集正宗硖石土话“发音人”,压根儿不是要与普通话为敌,而是要对地方文化做一次争分夺秒的资料修补。从实际情况看,能说标准硖石土话的“发音人”目前只找到十多个,倘若现在还不记录留存下来,若干年后,人们再见徐志摩这首土话诗作时,恐怕会一头雾水,质疑这是否徐先生所作,或者是无法阅读、体会诗词的音韵趣味了。
推广普通话是好事情,保护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两者并不矛盾。在坚持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做好方言的保护,既保证了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频繁的交流需要,也延长了区域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