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7万多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3万多家(户)次,取缔无证无照经营183家,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05起,移送司法部门17起。
2011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乳粉和乳制品、“瘦肉精”和肉制品、酒类、糕点米面制品、辣椒及其制品、保健食品和滋补食品、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食品等专项整治。在重大节日、重要时段,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监管,切实解决了监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无缝监管、不留死角。
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持续好转,全市地沟油综合回收利用走在全省前列,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到位,食品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正不断健全。
全市地沟油综合回收利用
走在全省前列
地沟油是人人痛恨人人喊打的“老鼠”,不断地流窜到人的餐桌上危害人体健康,让人防不胜防,不胜其烦。对于这只“老鼠”,我市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并依靠各餐厨废弃物回收单位和以餐厨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全面推进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本管住了地沟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目前,我市共有3家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单位,在市区和下辖7个县市区进行废弃油脂餐厨废弃物回收,形成了覆盖全市餐厨废弃油脂回收网络。以秀洲区的绿能废弃油脂回收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市本级、平湖市、海盐县、桐乡市等地的3000多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的单位食堂和大中型工业企业食堂等餐饮服务单位签订了《废弃油脂委托回收协议书》,配备了65辆餐厨废弃油脂专用回收车、安排了120余名工人,定人、定点进行废弃油脂回收。
同时,餐厨废弃物回收单位和以餐厨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之间还建立了上下游的配套关系,形成了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产业链。我市对回收的餐厨废弃油脂,通过专用运输车辆运送至企业进行简单加工处理,供应给嘉兴和外地的废弃油脂处置利用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浙江东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嘉善宏粮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以此为原料生产了大量的生物柴油、硬脂酸、工业油酸、沥青等产品。我市通过餐厨废弃油脂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阻断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渠道,维护了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共消化处理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8.5万余吨,全年共生产生物柴油2.6万余吨,生产硬脂酸、工业油酸、沥青等工业原料产品8510余吨。我市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单位。
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到位
去年以来,我市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和生猪屠宰等各个环节,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强了监管,进一步提升了监管工作水平,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到位。
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我市大力发展“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420多项,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已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技术扩大到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种苗生产、投入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市区27个农贸市场蔬菜检测信息在网上实时监控,并在市场显要位置及时进行公布。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摸排,找准我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高风险产品、重点企业等各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及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如酿造酱油中“氯丙醇”超出限量,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和排查使用的原、辅料和生产工艺,及时掌握情况,告诫企业酿造酱油不得违法添加水解蛋白等物质,并开展监督检查。同时,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分级评价,目前,已经完成了600多家企业的相关信息录入。在食品流通环节,开展了针对流通环节无照无证食品经营户的日常检查工作,取缔各类无照食品经营户81户。目前已有11家奶制品经营户安装了食品电子监管或数据交换系统,22家食品添加剂经营户建设了动态监管档案。
从2011年开始,我市在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包括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食堂全面实施“五常法”管理模式,力争今年实施比例达到40%以上。与此同时,我市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肉品质量,促使生产者按照肉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上提升肉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完整的肉品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全市生猪定点屠宰量283万头,定点屠宰率99.03%,无害化处理病害猪4703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