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抱团布局西部地区 嘉兴太阳能产业要走质量发展之路

2012年1月2日 08:20 [ ] [打印]

  近日,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召开了一届五次会员大会和年度表彰会,记者了解到,虽然去年年初“海宁质量门”事件对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我市太阳能企业逆势拼搏,该协会的会员企业总销量平均增长20%,桑乐、钱江潮、新豪吉等企业产值更是超亿元。同时,在国内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我市太阳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去年1至10月我市共出口太阳能热水器20多万台,同比增长35.3%。一些企业更是抱团布局西部地区,开拓更大的市场。

  “2012年,将是嘉兴太阳能产业的转折年,更是一个新的起步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将向更多的领域拓展。我们的目标是今年整个产业的产值达到120亿元。”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会长邱培忠说,去年12月27日,四川广元川浙产业园五神娃新能源玻璃管窑一号炉点火成功,预示着嘉兴市太阳能企业抱团布局西部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嘉兴市太阳能产业集群中的浙江新豪吉电器有限公司、浙江家得乐太阳能有限公司在2010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中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合资注册四川五神娃新能源有限公司。据介绍,公司一期工程将形成4个管窑、40条真空集热管生产线、年产10万台五神娃品牌太阳能热水器规模。

  四川灾后重建,政府十分重视低碳生态建设,加之历经4年太阳能下乡政策的推动,老百姓对家用太阳能热水器青睐有加,购买热情高涨。近年来,大量东部地区品牌太阳能企业纷纷入川,看中的是四川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工程的上游供应商真空集热管、玻璃管,既是核心配件又是易碎品,在四川当地布局能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中的相关配套企业将会跟上步伐,在四川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朱灵表示。

  “其实,太阳能热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巨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从单一能源向复合能源转型,如从家用向工程拓展,从低温向高温拓展,从仅仅用于洗浴向空调等领域拓展,从民用向工农业应用拓展。”邱培忠在谈起未来嘉兴太阳能产业发展方向时说。

  其实,我市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一些新领域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浙江斯帝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太阳能行业公认的游泳馆太阳能热水系统专家,公司自2010年提出LC能源替代战略以来,已成功地在国内外市场积累了一批游泳馆太阳能热水系统方面的案例,从嘉兴体育馆太阳能热水工程、海宁游泳馆太阳能热水工程,到金华体育中心太阳能热水工程、南京高淳全民健身中心太阳能热水工程,再到近日签约的南昌航空大学游泳馆太阳能恒温系统工程,公司的工程用太阳能产值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

  海宁家能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了应用于工农业供热的空气集热器,实现了从供生活热水向住宅、农业、工业提供热能的转型,现已有广西、浙江多家企业用于茶叶、菊花、漆包线、塑料等的烘干。同时,公司已与福建、广东的农业加工企业签订合作意向,用于桂园、荔枝、笋干的烘干等……嘉兴太阳能产业只有进一步规范自律,通过技术创新,开拓高端市场,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打响“太阳能嘉兴造”的口碑。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方霞 通讯员 卞勤业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有到商场血拼的,有赶场婚礼的……2011年最后一天的禾城表情
·车船税"新规"突出节能减排导向 元旦后全市车主将按排量分七档交税
·我市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双节”生活补贴 市本级近1.4万人受惠
·中共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嘉兴市人民政府市长鲁俊新年献词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