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系列报道(四)
【人物】
陈海滨,现年77岁,王店籍,房屋建筑师。他用七年时间创作了六米四长的巨幅画作《苍桑古镇梦境依旧》,将原汁原味的王店古镇文化风情细腻展现了出来。
【故事】
七旬老人用画笔展现文化记忆
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77岁的王店籍上海房屋建筑师陈海滨用七年时间创作了六米四长的巨幅画作《苍桑古镇梦境依旧》。近日,老人带着刚完工的画卷《苍桑古镇梦境依旧》兴冲冲地重返故里王店镇。“这张画改了好几次,先画了草稿,大致上排好了房子布局、河浜布局、桥布局。把位置画好后再考虑细的地方,比如古树在什么地方。然后,给所有熟悉的小伙伴都送一份缩小的图,让他们回忆回忆。”陈海滨说道。
陈海滨小时候居住在当时被称为“万安坊”的王店镇人民街上,50年代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后来一直在外地工作。因为学的是建筑,后来又从事房屋设计,对古建筑颇有感情,每次探亲回家,家乡的小桥流水总会勾起他儿时的记忆。7年前,陈海滨产生了将记忆中的古镇风貌画下来的想法,那年他已70岁。他说:“当初是因为我看到古镇变化太大了,回来老的东西都没有了,越来越少,觉得蛮可惜的。我就想一定要保留下一些东西,就打算靠回忆画出来。”
凭借着儿时的记忆和对古镇一桥一屋的热爱,陈海滨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创作。他发动了以前的小伙伴一起回忆,并多次赶回王店考证。“小时候我的小伙伴,我都叫他们回忆回忆,大家聊聊也许就知道了。我回来一趟都要去看一看,如果怀疑有点不对,拍下照片再看,看好之后放大,放大之后再画。”陈海滨说道。
王店镇东面有座叫广平桥的石板桥。由于年代久远,桥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在陈海滨记忆中觉得可能是广宁桥。为此他三次实地考证,并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结果发现果然是广宁桥。他说:“这座桥,实际上是广宁桥。这是可以查的,现在的浜岸上桥石板还在,我看过两次,第一次觉得好像不对,今年四月我又来看了一次。拍下来看后再放大看,确定是‘宁’字,乾隆7年造的。”
透过陈海滨《苍桑古镇梦境依旧》,记者感受到了老人对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的期盼之情。细数了一下,画卷里光是古桥就有30多座。《苍桑古镇梦境依旧》的顺利完成让陈海滨非常高兴。在家人的鼓励下,老人又开始了新的创作。他设想着从画古镇全貌转移到具体的建筑物:“我还想回忆一些老的东西,大概可以画近20张,比如老火车站等。”
【延伸】
赋予更多文化遗产鲜活“生命”
一位七旬老人,历经七年时间将故里王店镇的文化古韵记录了下来,这份执著让人感动。老人说,王店镇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多建筑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只可惜尚存不多。“这水泥吊脚楼是王店一大特色,下面楼板翻开来就一个河埠头。这是王店特色,现在有的地方改造得已经没有了,但我们王店还有。现在最好能够保留一些,让好东西保留下来。”
陈老的“将好东西保留下来”的心愿已经越来越成了秀洲人的共识。就在今年下半年,龚宝铨故居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让又一颗历史文化遗产“明珠”熠熠生辉。走在马厍的老街上,大饼油条店、杂货店依然挨挨挤挤地热闹着。故居保留着江南民居的原始风貌,坐北朝南。院落的北边是当年龚家制药的同善堂,西边则是当年生活起居的地方。两排楼房环抱之地是一个小天井,种着石榴和芭蕉。这一切,都让人恍然回到了那个年代。
秀洲区还有很多名人故居,还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和古桥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塍镇西北大街、王江泾镇一里街等古街至今还有居民生活着,犹如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情画卷。“这些东西是祖先传下来的,一旦消失就永远找不到了。”在参观新塍镇西北大街古建筑时,一位区政协委员曾这样说。在新市镇和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秀洲区十分注意保护江南水乡特色古建筑,相继修缮了王江泾镇长虹桥等8处文物保护单位。全区现已建立民间艺术之乡2个、“非遗”生态保护区2个、保护基地6个、传承教学基地10个。
据悉,从今年开始,秀洲区将正式启动实施“秀洲记忆”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区百行百业著名代表人物、著名镇村、著名企业等系列档案文化建设,组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采集、保护、开发与展示,以此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