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文化建设成果展示系列报道(三)
姚仿连展示自己的作品。
工作中的姚仿连
民间艺术家,是秀洲基层文化队伍中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却有着一双双富有创造力的妙手。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去发掘身边一景一物的美。姚仿连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记者走进他的家中,听他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名片】
姚仿连,男,油车港镇人,现年已72岁,擅长糖糕板雕刻,入选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去年还获得省委宣传部为表彰、鼓励和扶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而设立的文化特殊津贴。他从十几岁就跟着老艺人学习木雕,从事木雕艺术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至今依然痴情不减,乐此不疲。
【故事】
妙手生“花”
沉浸在雕刻世界的他很快乐
家住油车港镇胜丰村的姚仿连有着一双巧手,做的是一丝不苟的精细活。他从事木雕艺术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当记者在油车港镇胜丰村党支部副书记蔡雪英的带领下来到了来到他家中时,他正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在一块木头上雕刻着字体,细看原来是“金钢经一部”这几个字。“这是新接的活,主要是寺庙里要用。”他介绍道。一同前往的蔡雪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油车港人,和姚仿连是邻居,她对姚仿连的技艺也是赞不绝口。
姚仿连的屋子不大,但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走进门靠墙放着的八仙桌。记者看到,桌子雕刻得十分精细,真正体现了纯手工作品的功力。“这样的八仙桌我一般用10天左右时间完成。”老姚说。他还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邻居家嫁女儿,还特意找他做了一套红木桌椅做嫁妆。
老姚是一位非常热情的人,他一边介绍着自己的雕刻经历,一边忙不迭拿出了放在柜子里的一系列木雕作品。“这是十二生肖系列,这是糖糕板(糖糕板是制做花糕的印模,用米粉和红糖磕印出种种图案的花糕,经蒸熟后食用,当地人称“糖糕”。嘉兴农村,逢年过节制做糖糕的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面对着倾注自己大半生心力的作品,姚仿连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他说,每到重大的节庆时分,他的那些糖糕板特别受欢迎,除了店家会大批量的订购,左邻右舍也会来拿几块做糕点用。
在他心目中,每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为这些都是他用“心”雕刻的。他对一些传奇人物特别感兴趣,特意去买了本《八仙寿星》的画册,将八仙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细细体悟,然后刻出了惟妙惟肖的八仙雕塑。最令老姚自豪的是,他的木雕前几年在义乌办了展览,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有些人还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赶来购买他的作品。
木雕带给老姚的晚年生活不少乐趣。而从事这项民间艺术工作也让老姚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正如他屋里挂着的对联“运动健康,快乐长寿”,热爱木雕的老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他的一方小小艺术天地了收获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延伸】
他们的共同心愿:
技艺代代相传
除了姚仿连,秀洲区还有很多民间艺术家,如版画家袁谷人、造船能手张作明、剪纸老艺人龚德康。岁月流转,但他们的作品和技艺始终没有黯然失色,而是愈来愈显其珍贵和不可替代。
不容忽视的是,民间艺术往往涉及到一些专业领域,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很难有造诣。好手艺要传承下去,这样民间文化才会历久弥新。据区文联工作人员介绍,老艺人都十分热情参与“传、帮、带”活动,为秀洲区年轻的文艺爱好者树立榜样。如姚仿连,他非常愿意带徒弟,并且热心地传授技艺;如张作明,他的儿子在他的教授下也开始学做船模型,而且做得有模有样;如龚德康,应邀成为王店镇中心小学和王江泾镇的金跃小学等区内外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各所学校,将40多年的传统剪纸手艺传授给学生。
从2008年开始,秀洲区在辖区范围内对“非遗”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普查,初步摸清了“非遗”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并对1000多个个项目进行登记,建立了完备的资源档案和数据库。为激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手艺的保护热情,秀洲区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国江南网船会、新塍元宵民俗文化节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穿插民间手艺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并关注这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民间宝贝。
经过全面梳理和比较,秀洲区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单位保护制度,并提供资助,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这些民间瑰宝要全力保护好,不让它们消失。”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