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荒日渐严重,“缺地”已成为各地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嘉兴的工业用地到底“荒”到什么程度呢?记者近日调查得知,在接下来10年间,全市年均可用建设用地仅为“十一五”期间的一半,今年各县(市、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都不过一两百亩,上马一个大项目都不够用。为此,不少在谈的大项目都只得因缺地而放弃,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也在迫切寻求梯度转移,“走出去”发展。
显然,空间要素的制约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瓶颈所在。但瓶颈制约也可转化为有力的倒逼机制,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在空间拓展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集约用地、内部挖潜已日渐成为政府、企业共识。一组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企业利用厂区内现有厂房空间和土地资源实施的节地型技改项目867项,完成投资215.7亿元,分别占总项目数和投资完成总额的39.9%和41.45%。
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后面或者可以再加一句——“智慧是财富之父”。土地是所有经济产出必要的资源投入,而智慧是决定投入产出效率和战略方向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土地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智慧却有着无限的发挥空间,可在有限土地上创造出无限财富。50多平方公里的曼哈顿,曾以20多美元的价格被一名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现在却耸立着无数摩天大楼,聚集着全美500强公司中1/3的企业总部,成为全世界高强度开发的代名词。
且不说曼哈顿,就拿我市来说,思路一转天地宽的例子也不少见。嘉善罗星工业园通过“腾笼换鸟”、“退低进高”,让同一地块的产出增长了近600倍;整个嘉善则计划通过“强制淘汰一批、适时关停一批、有序转移一批、倒逼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3年内腾出土地3000亩以上,同时实现亩均产值大大提升……
可见,我市转型升级空间巨大,集约用地大有潜力可挖,只要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就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作出无限大文章。对于存量土地,通过各种创新手段进行盘活、挖潜,“退低进高”、“退二进三”、“零增地”技改、采用多层厂房,向规划要地,向天空要地,向闲置要地,向管理要地,向集约要地;对于增量土地和腾出的空间,则提高准入门槛,将有限的珍贵资源配置给用地集约、亩均效益高的大项目与好项目。只要在全市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达成共识,健全激励和倒逼机制,就必能破解土地资源紧缺矛盾,使用地变得“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