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湖区科技局组织专家对115个区级科技项目进行了网评。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网评直接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而评审专家则直接进入在线申报平台对每个项目进行“盲评”,以确保项目评估客观公正。
申报单位不知道评审专家是何方神圣,专家对项目也一律“英雄不问出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盲评”,南湖区科技局绝非突发奇想。
深圳曾发生过一起颇具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在一座大楼的招投标过程中,因为是关系不错的“老熟人”,10名参与评标的专家,无视投标文件中出现大量、明显雷同现象,仍推荐涉嫌串通投标的单位为中标候选人,险些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虽然事后玩猫腻的公司受到了应有惩处,10名“瞎眼”专家也被清出局,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当公共规则因人情产生巨大弹性时,不公平状态也就随之产生。
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客观中肯,这是任何学术评价和商业评估都应该坚守的科学态度。但是,处处讲人情的现实却不断绑架着社会公平。科技项目的评审也难免不掺进人情因素。众所周知,有的评审专家找与申报单位关系好的,不熟悉或关系一般的绕开为妙,以至于每次项目评审前,不管送审单位还是评审专家,都盘算了又盘算,谁和谁关系如何,哪个项目能通过等等。
或许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人情潜规则,但可以用制度来阻止利用人情渔利和谋私的途径及可能。比如西方学术界普遍实行的盲审制,对评审专家隐去作者的姓名,对作者隐去评审者的姓名,最大限度剔除制度中的人情因素。具体到科技项目评审,网络“盲评”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年南湖区区级科技项目统一采用网上在线评审,三分之二的评审专家来自嘉兴以外地区,参评科技项目也全都隐去了承担单位、负责人姓名及其联系电话等信息,实现互不知晓的双向“盲评”。
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网络“盲评”确实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客观、公正地为项目打分,让申报单位不敢马马虎虎,抱侥幸心理,蒙混过关,能起到提高科技项目质量的作用。我们期望这种“盲评”制度能尽快在其他领域推广开来,在更大范围内保障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