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环保局公布了今年全市拟停产整治或关闭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对83家企业实施停产整治或关闭,对生产工艺落后、未批先建、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且长期超标排放、环境污染造成群众投诉强烈或因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重点污染企业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推动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完成关闭或达标整治。
社会发展过程中,除了要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时刻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嘉兴“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市环保局挥下的“关停”一刀,不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是大快民心之举。
关停重点污染企业,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然而,我们在为这一做法叫好的同时,却不能得意忘形。殊不知,这一刀下去了,不可避免会留下一个伤口,伤口处理不好,极易“化脓感染”。因此,对于重点污染企业,政府部门切不可一关了之。
首先,关停企业,势必会造成大量劳动力就此失业,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或许已近退休年龄,或许除了原有技能再无其他,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帮助,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否则,没了“饭碗”的这群人很易演变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再者,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它对环境的污染,除了那些群众用眼、口、鼻能感受到的之外,还有很多是隐性的,比如污染物对企业所在土地的侵害。据了解,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仅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让其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污染企业在关停之后,原有的厂址千万不能未经检测、处理就马上开发利用,在这一点上,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树立“净土观念”。
要让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关停”这种铁腕手段之外,政府部门更应该从内部着手来化解这一矛盾,引导、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内功”,转变企业的利益增长方式,这才是长久之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部门正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