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自主招生政策,该校将在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不出所料,“三代无大学生”的限定条件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少网友直呼“很雷人”。笔者认为,这个规定虽然看上去很突兀甚至很雷人,但细加分析其实并无不妥。
其一,“圆梦计划”属于人大自主招生范畴,自主招生制度的本意即在于发挥高校自主权,高校可以在考分之外另设一些条件,以招收更符合自身特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学生,就像北大将“孝敬父母”作为考生被推荐的条件之一,这是高校在自主招生范围内应有的权力。其二,人大“圆梦计划”是一个特招计划,招生人数极其有限,有必要设定一些特殊条件以锁定招生对象。打个比方,这就像政府财力有限,只能通过设定一些条件,将有限的补贴发放给特困人群,那些没能享受补贴的中高收入者,想必不会因此感到不公平吧?更重要的是,在“圆梦计划”之外,人大招生并不要求“三代无大学生”,其他考生仍可通过正常途径考入人大,就像收入较高者虽然享受不到特困补贴,但仍然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对农村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农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哪怕是几代人中出一个大学生,对这个家庭意味着太多,它意味着家族的荣耀,意味着未来的希望,意味着前行的动力。反过来说,好几代人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则意味着向上流动的希望破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丧失,意味着“读书无用”重新抬头,物质和精神贫困世代相传……人大的“圆梦计划”就是要给这样的家庭一个梦想,一个希望,一份奋发向上的动力,一个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的计划于情于理都令人动容,不应该受到过多质疑和指责。
众所周知,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小,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以至于人们普遍感慨“寒门难出贵子”,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不公平,而且是一种社会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新政,都包含了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招生内容和计划,让人欣慰和欣喜,这说明,一些名牌高校正在纠正“嫌贫爱富”的招生倾向,正在努力把社会责任放在肩上。
当然,从这些高校的招生新政看,向农村学生倾斜的力度还很不够。比如人大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实施“圆梦计划”,平均每个省份不足两所中学,无异于杯水车薪,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促进教育公平,高校还可做得更多、更好,一方面希望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希望力度再大一些,让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上大学、上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