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0月2日~3日
天气:阴天
地点:姚庄镇 桃源新邨
“这位阿姨,请问桃源新邨怎么走?”“过前面那座大桥,到路口往北走,下一个路口再往西面走,房子很漂亮的那个地方就是了!”背起行囊,慕名寻访桃源新邨。据说那个地方有点“复杂”,因为集聚了老姚庄四面八方的农民。勤劳、淳朴、保守、安土重迁……一连串形容农民的词汇在我脑袋中不断盘旋。可是,这些词汇是否依然适合进了城的农民?我循着阿姨所指的方向,一步步寻找答案。
10月2日 19:00
红墙绿窗,屋舍俨然,夕阳西下,一派静谧祥和之气,此行的目的地——桃园新邨进入视野。
仿佛若有声,我循声径直往门里走,一片开阔的广场,居民的歌声、笑声、嬉戏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以前在村里做织机活,整天忙完了就睡,生活很单调。现在不一样了,我在一个电子厂工作,下班回来后就到广场上跳排舞,这些小姐妹都是在活动中新认识的。”42岁的董亚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她介绍:“以前村里都是独门独户,串门聊天是家常便饭,现在到了这小区,这串门倒是越来越少了,不过这关系一点不比原来差,就像这群新认识的姐妹,大家一起练舞,一起演出,一起比赛,感情也是一天天加深的。”
社区主任赵泉林告诉我,为了丰富居民的生活,社区鼓励居民学习排舞、太极拳等,不仅锻炼身体,也帮助居民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桃源新邨的居民是从姚庄的各个村集聚起来的,社区大,人员杂,同是姚庄人,却不尽然是相熟的,为了帮助居民建立新的交际圈,这段时间社区正在开展‘邻里节’,设置了拔河比赛、结对孤寡老人等一系列活动。”
“太极拳一开始是有师傅来教的,我就是那会儿学的,后来就轮到我教别人了。起初练的人很少,在边上看的人倒是挺多,都是村里来的老头老太太,可能学是想学的,就是觉得不好意思,觉得那是城里人的东西,农民怎么学得会?不过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有人在边上跟着学、跟着练了。大环境变了,这人的观念也就跟着变了,锻炼身体嘛!”钟林是社区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原来在村里,下了班就喜欢打打麻将,现在是修身养性,早上太极拳,晚上跟老婆一起跳排舞,都习惯了,一天不练就难受!”
一对年轻情侣说笑着走来,“我叫小唐,她叫小郑,我们老家在河南,现在都在昱辉阳光工作,她在这里租房子住,我来找她玩的。”男孩很阳光,也很健谈。他说,这个小区经常有活动,有时候是电影,有时候是表演,而他则经常会跟女友一起来看。据社区资料统计,像小唐、小郑这样在桃园新邨租房的外来人员,包括本地的与外地的有4000人左右,而原本安置在此的居民仅3200余人。
“我来嘉善工作5年了,说实话,这是我住过的最好的小区。不论是卫生还是治安都很不错,晚上还经常会有活动。”晚饭后出来散步的张应华深有感触地说。张应华是重庆人,自己做点木材生意,大女儿在老家上三年级了,小女儿带在身边,今年刚刚满两岁。“这个小区住了很多外来打工的人,但让我很满意的一点就是,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有正当职业的。我租了一套房,一家三口住得很舒心。”当我问他是否也会参加小区里的文娱活动时,他似乎有点遗憾:“经常过来看,不过没怎么参加,以后有机会尽量参加,希望尽快融入嘉善人的生活。”
10月3日 6:30
想凑凑早上打太极的热闹,我便一早赶到桃园新邨的广场,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大家已经散场了。
随后走进老年活动中心,这里已是人头攒动,喝茶的、聊天的、看电视的,很是热闹。自从这个中心开放以来,万天生就在这里工作了,说到这里居民的变化,他如数家珍。“你看,这活动室里的地面还算干净吧?”他得意地说,“刚开始,这里人还不是很多,但是这地上每天都很脏,烟头啊、餐巾纸啊,尤其是年纪大的人痰很多,以前在村里习惯了,一咳、一吐、鞋底一搓完事,我们怎么搞都搞不干净。后来,我看人家要吐了,就赶紧给张纸,给个袋子,时间久了之后,大家慢慢也就自觉了,知道该吐到哪里去了。”
看到活动室门口陆陆续续提着菜走过的居民,万天生接着说:“以前都是自己种啥吃啥,现在吃啥都得买,大家也就开始讲究了,要有荤有素了,有高血压的要吃些啥,血糖高的要少吃啥,他们记得可清楚了!”细问了才知道,原来每个月社区里都会有定期免费体检。
说到对生活的新期望,万天生满足地说:“其实住在这里的人真是幸福。就像我,分到了3套房,这首先得感谢政府在经济上就给足了实惠。我拿到钥匙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他忍不住笑了起来,“现在最怕的就是生病,虽然大家基本上都有了医保,但生病总还是让大家所担心的。如果医保的福利能够更好一点,大家就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常三宝阿姨今年还不到60岁,可头发已经花白了,“我儿子压力大呀,又要养家,还要照顾我这个老母亲,我身体又不好,气管不好,每天吃药,不久前还做了手术,花了不少钱。我要是能像那些身体好的人一样,找点活干干,儿子负担也就没那么重了。”言语之间,充满了愧疚。
入秋已深,9点钟的太阳很亲切。在广场上扫地的阿姨放下扫把跟我聊了起来,她叫顾林荣,原是姚庄镇南鹿村的,今年60多岁了。“我儿子、媳妇都让我别干了,在家好好享清福,可我就是闲不住,都习惯了,一天不干活就浑身难受。所以就找了这份清洁工的活,每个月除了900块钱的基本工资,还会有点加班费,赚点么也好的,给他们减轻点负担!”说完,她爽朗地笑了起来。
采访手记
来到桃园新邨,跟这里的村民拉家常,我发现,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那份勤劳、淳朴、节俭的品质,变的是习惯,是观念,他们的思想在解放。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源于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则取决于大环境的变化。然而,变化,也就意味着新的需求。
从农村进入城镇,百姓的生活节奏在变,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他们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排舞、太极拳虽然已走进一些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可围观的总多于参与的,那么,要如何去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要如何去丰富其他年龄层次居民的业余生活?要如何去满足进城农民越来越关注的精神生活?
从农村进入城镇,百姓的生活习惯在变,开始注意公共卫生了,买菜知道荤素搭配了,吃东西有选择、有节制了,他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在提高,但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他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那么,要如何及时发现百姓对于知识的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科学、明了、易操作的生活健康常识、方法?
从农村进入城镇,百姓的生活交际在变,交流方式在变,从串门聊天到户外的锻炼;交流对象在变,不再是单纯的本地人,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姚庄人。那么,如何为百姓建立新的交际圈子?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如何让五湖四海的同胞真的亲如一家?如何让新姚庄人真正融入姚庄,成为本地生产力的有力后盾?
农民进了城,不变的是勤劳的品性,还有那为了儿孙的忧愁。那么,如何为习惯了劳作的百姓提供合适的工作?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让年纪大的不再为生病忧,让年纪轻的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工作和创业?
随着农民进城,一系列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解决好农民遇到的新问题,满足居民的新需求,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