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0月2日阴有雨
地点: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
盼望已久的“十一”长假来了,人们逛街旅游、走亲会友,而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依然像往日一样守在社区里,居民一个电话,她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匆匆赶去……
西山社区地处海宁老城区,共有居民1.3万多人,其中新居民就有3000多名。听闻该社区有个“温馨港湾”,七年来为数千名新海宁人提供工作、生活等全方位服务,口碑不错,记者带着“社区服务应该如何做”这个问题,特意在国庆节期间来到这个社区一探究竟。
服务:用“心”筑“港湾”
昨天上午,在海宁打工的云南姑娘琴琴踏上了回家的旅程,金美凤让休假在家的儿子开车送她去杭州坐火车。琴琴手里的车票是一张到昆明的卧铺票,票价500多元,这是金美凤自掏腰包买来送给她的。“金姐,谢谢你!我会回来的……”18岁的云南姑娘琴琴依依不舍地对金美凤说。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琴琴在海宁打工的姐姐与丈夫关系不和,一次大吵之后,姐姐一气之下回了老家,姐夫便找上了琴琴的麻烦,要她交出姐姐。金美凤无意间得知辖区内的这桩麻烦事后,放弃了休息,在10月1日当天和片区民警一道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一天下来连饭都没吃上。经过多番沟通,琴琴的姐夫态度依然强硬,金美凤决定让琴琴先回老家,等事态缓和后再回来。为了保证琴琴顺利回家,金美凤原本打算亲自送她,幸好儿子体谅母亲劳累,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
今年是金美凤在西山社区担任党委书记的第十一个年头,老居民习惯叫她“金书记”,住在社区的新居民见到她更喜欢直呼其“金姐”。常住西山社区的新居民有3000多人,他们中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也有像琴琴这样年纪轻轻就出来打工的外来务工者,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更想得到关心和爱护。2004年,西山社区开始筑起“温馨港湾”——嘉兴市首家社区外来人员创业服务中心,除了为新居民提供创业、就业服务,该中心逐渐担负起社区新居民所有日常服务职能,组织构架也日渐完善,“温馨港湾”成为一个品牌,获得省十佳社区服务项目。
让外来人员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的权利,真正融入海宁——这是“温馨港湾”创办的初衷,关键是从何处入手,要怎么做?金美凤回忆起2004年走访凌家场的情景,139幢自建房中开了127家小工厂,绝大部分是皮革加工作坊,遇到生意不景气,欠薪事件时有发生。“温馨港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讲的就是《劳动合同法》,听课的学员有企业主,也有员工代表,他们都是社区工作人员挨个邀请来的。诚意动人,加上讲课内容贴近实际,随着培训班开课次数的增加,听课人数也在逐步上升。外来务工人员遇到企业主欠薪,以前会找老乡商量,现在更习惯找社区。近年来,社区调解了大大小小欠薪案件40多起,自2004年以来辖区未发生过一起新居民恶性闹事事件。
社区服务虽然不收费,但要打开“销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一些外来青年中学毕业就出来打工,职业技能欠缺,“温馨港湾”联合劳动部门定期不定期地为他们送上职业技能培训。了解到一些女青年婚育观念落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温馨港湾”推出形式鲜活的互动游戏,传授新知识和新文化。
组织:以“新”带“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在异乡打拼的外地人而言更是如此,但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往往容易走向冷漠,社区如何打破这层隔膜,为新居民和本地居民创造交流的机会呢?从金美凤口中,记者经常听到“用心”这个词,投入了心力,创新的东西自然会涌现出来。
前一天晚上,记者应邀参加了西山社区举办的“小城大爱”宝宝贝贝生日会,参加活动的近40名小朋友既有本地人,也有新居民子女,大家跳舞,做亲子游戏,吃蛋糕,其乐融融。从一年前开始,社区每月挑选一个日子为当月过生日的1到14周岁孩子办一次集体生日派对,每个人都会领到一张社区特制的生日卡和一份生日蛋糕,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孩子们收获了快乐,还找到了新朋友。
夜幕降临,第一个光临的是韩女士一家,她和丈夫分别来自四川和江苏,女儿舒舒则出生在海宁,当天已经是他们第二次参加社区生日会了。“我们的亲戚都不在这里,孩子又是独生子女,一个人挺孤单的,社区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带孩子来认识新朋友,非常不错。”舒舒的妈妈说。
活动中,记者接触了西山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两个大男人和七八名女性,从活动创意到组织协调,众人各司其职,一年下来光为社区居民操办的活动就有好几十场。在集体生日会前,他们刚为社区内40多对金婚老人办了庆祝会,让老人们又年轻了一回。西山社区还计划在国庆节后和周边4家社区联合举办新居民青年联谊会,以有趣好玩的节目内容吸引在海宁工作、生活的外来青年,为其创造认识、交流的机会。
社区的活动经费有限,但他们没有泄气,发动辖区内的企业、商场等共建单位共同加入,解决了很多令人头疼的实际问题。
“温馨港湾”组建7年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党支部和团组织,很多新居民成为中心的骨干,发挥着以“新”带“新”的作用。
金美凤介绍了他们的做法——首先在新居民中物色骨干,继而成立组织,使外来人员逐步从原来的“有困难找老乡”转变为“有困难找组织”。2008年汶川地震后,金美凤在走访川籍新居民时发现辖区内有20多名党员,在海宁生活多年从没有参加过党组织活动,这让她受到了震动。不久,“温馨港湾”党支部宣告成立,第一次就有10名新居民党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将党组织关系转了进来。党支部组织活动,其他新居民党员也一样会参加。新居民中年轻人着实不少,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温馨港湾”团支部,使外来务工团员青年“离乡不离团”。
辖区内位于海宁火车站对面的龙城广场是一个商业中心,从业人员中新居民有1900多人。去年,在社区努力下,龙城商圈成立龙城广场党支部,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0岁,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相继成立的还有“温馨港湾”妇代会、龙城广场妇委会,“温馨港湾”计划生育协会、龙城广场计划生育联合会等,每100名新居民就有1名联络员。迄今已有8名新居民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了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
“温馨港湾”网站的维护和社区报《温馨港湾》的创办,都离不开新居民赵海龙的辛勤付出。这些年来,很多新居民都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付出带来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温馨港湾”的“温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采访手记:
离开家乡出来闯荡,新居民会在一个城市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圈和朋友圈,但他们依然会遇到很多诸如子女上学等现实难题,若是社区能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港湾,让他们有话可以直说,有事可以依法、合理地解决,岂非好事一件!
走进西山社区的“温馨港湾”,记者最强烈的感受是,与其说社区工作人员是管理者,不如说他们是服务者,“社区服务者”更适合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谈社会管理创新,不如首先想想管理者自身应该如何定位。新居民也好,本地人也罢,他们都是社区的一分子,他们的诉求需要得到同样的对待。在倾听的基础上用心服务,社区做的事自然更容易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罗马只有一个,但到达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社区事务繁杂,工作人员又少,对真正想做事的人而言困难总是难免的。不过,与其坐等天上掉馅饼,不如主动争取机会。像其他社区一样,西山社区也遇到了经费紧张等难题,但它能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抓住机会争取资金,把居民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采访中,记者从社区工作者口中听到“用心”、“用情”这样的工作体会。的确,工作人员也好,居民也罢,若是都能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温馨港湾的建成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