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教育访谈:把“学”办到企业的兴奋点上

2011年9月27日 10:58 [ ] [打印]

  ——访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王雪亘

  这几天,作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当家人的王雪亘,忙碌之余喜事连连,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接到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公示的好消息,从而成为市本级第一所挺进国家“千所”示范中职学校行列的中职学校,而且还收到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单位专门发来的贺信。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王雪亘显得胸有成竹,从这位儒雅的中年校长身上,记者无形之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所透射出的那一股搏击未来职业教育“蓝海”的智慧与信心:充分利用嘉兴长三角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全省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升级试点为契机,努力建成“嘉兴窗口、浙江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

  记者:王校长,祝贺贵校步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行列,作为我市目前规模最大、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能够得到教育部职业教育专家的认可,您觉得贵校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王雪亘:首先在于整体优势。作为一所以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特色,融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我校占地近300亩,设机械制造类、电气工程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5个专业大类16个专业22个专业(技能)方向。建校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2.3万名毕业生,成为全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基地和窗口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批职业院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深得社会好评。

  其次是办学创新所凸显的特色优势。我校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3Q7S管理模式,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职业环境,以3Q——优秀教师(Quality Teachers)、优美学校(Quality School)、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为目标,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岗位责任教育和良好行事习惯为重点,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7S管理为抓手,培养中职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每一个学生“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学习有基础,晋升有潜力”。近三年该模式吸引了全国200余所兄弟学校4000余人次前来考察交流。

  第三是面向未来的前瞻优势。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我校围绕“满足学生、家长和企业需求,提升买方价值”的理念,结合产业发展,把“学”办到企业的兴奋点上,全面实施“蓝海战略”:

  建设以“双师四维九能”为目标的优秀教师队伍,探索与嘉兴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行业协会等深度合作,实施“四大对接”工程,即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探索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同时,开放办学,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走出了一条既适应区域经济又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记者:职业教育提倡的理念是让学生掌握技能,贵校的校训是“崇德修身、砺能强技、笃学应用、善用创造”,树立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倡导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拓展职业素养,请问贵校是如何实施的?

  

  王雪亘: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技能为重、人人成才”的理念,遵循中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在练就通用职业技能的同时,补强文化素质这块中职学生常见的“短板”,以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化程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此我们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中专+中级工”和“中专+大专+高级工”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发展之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已经建立起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学校重点专业数控专业群为例,我校改革传统的车间操作模式,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训车间,设立教学讨论区和操作区,师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中,完全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为了使学生能力本位的教育观落到实处,我校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一名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题、一个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的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另一方面每年聘请2至5名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授课和担任技术辅导,真正做到人才共享。并与嘉兴市模具行业协会、制冷协会合作,邀请协会驻校指导,还成立了嘉兴市南湖数控有限公司,为学生领略先进的企业文化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记者:时下,社会上有很多人都觉得学生难管理,尤其是职校的学生更难管理。而贵校却创造了连续五届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和“组织工作特等奖”的奇迹,并被评为浙江省和嘉兴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嘉兴市文明单位,请问贵校在德育管理方面有何妙招?

  

  王雪亘: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模仿标本,所以我们认为要落实学生的“德”,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德”。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除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还全面调动全体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组织建德、课堂渗德、党团建德、生活融德、合力育德,形成人人会育人,人人育好人的德育格局。

  我们致力于优化育人环境,美化、绿化、净化了校园,职业学校职业文化的体现要从学校的布局绿化开始,这两年我们的绿化投入了80万元,为的就是力争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育人。

  此外注重文化育人。努力营造具有科工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开设“科工大讲堂”,聘请行业一线专家、优秀毕业生、技术能手现身说法;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全面实施QV德育,将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化的工作道德纳入到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加强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职业生涯教育途径。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能否谈谈贵校的愿景与目标?

  

  王雪亘:目前,我市230万从业人员中技工78万人,高级工(含)以上的6.8万人,仅占技工总数的8.7%。按照省、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比要达到25%,缺口达13万人。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也给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因此,除了建设一所具有“标杆”意义的高水平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个目标,我们还将着手创建嘉兴技师学院,提升高级工、预备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承担起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

  目前,学校实行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过渡性办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学校11.7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实训楼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再拟建1.3万平方米的技师教学楼和理实一体实训楼各一幢,用于招收高中、中职毕业生,加强预备技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并承担嘉兴市公共实训中心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部分项目的功能;同时拟建立嘉兴市首席技师系列工作室,积极吸引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优化师资结构,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职业学校的辉煌在于经济主战场,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我校明确了技师院校的功能定位,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从本学期起,在所有一年级学生中开创新课,二年级学生中开创业课,并准备在寒假对所有教师进行创业师资认证培训,以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俞佩忠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小学英语青年教师学科技能实践培训举行
·秀洲现代实验学校:社区平面图绘制比赛
·教育:磻溪小学举行“迎国庆讲故事”比赛
·学生身患重病牵动师生的心 30多万爱心款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