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中小企业面临的“钱荒”难题,正迎来新一波强势财政“托底”。昨天,3家银行与市财政局签约,新加入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协作银行行列。由此,市财政共向7家协作银行安排专项资金4.6亿元,加上银行1:0.5的配套资金,市区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规模已放大到6.9亿元。
中小企业:
背靠大树好乘凉
昨天,嘉兴市达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州银行嘉兴分行签约,获得一笔300万元信用贷款。这场资金“及时雨”,使公司负责人因资金短缺而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要不是市财政局支持,我们成功获贷是不可想象的。”
面临相同的融资难困境,浙江斯帝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培忠对去年政府送的“及时雨”记忆犹新。去年初,斯帝特新建厂房、扩大规模,总投入3000多万元,一时资金短缺,可由于厂房没建起来不能担保贷款。不久,兴业银行嘉兴分行向其提供了300万元专项信用贷款,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现在,我们新厂已投产,设备工艺全部更新,产能扩大了4倍,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这多亏信用贷款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们一把!”邱培忠说。
财政部门:
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嘉兴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是担保难。财政资金可以‘四两拨千斤’,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放大好几倍。”市财政局企业(资产)处副处长陈海明说,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拉一把,也许企业转型就有了腾飞的翅膀。
据介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市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适时出台了《嘉兴市区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共发展了兴业银行嘉兴分行等4家协作银行。截至今年8月底,市财政间隙资金专项存款达3.1亿元,4家银行累计发放贷款645笔,发放贷款企业248家,共计14.36亿元,有效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
“今年初以来,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钱荒’甚至比金融危机时期还要严重。”陈海明说,为此,财政部门进一步修订了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协作银行增至7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增至4.6亿元,市区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规模已放大到6.9亿元;申请贷款企业的条件由以前的资产总规模不超过5000万元,修订为现在的1亿元以下,使可受惠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规定按央行公布的利率规定执行,上浮最高不超过30%,且不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协作银行:
风险补偿是颗“定心丸”
另外,《嘉兴市区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还设立了风险责任及补偿机制,即对银行发放的专项信用贷款损账按一定标准进行财政补偿,弥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损失。
以前,风险较大是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顾虑之一。“现在,政府资金的投入使银行可贷的资金增加了,贷款损账补偿机制又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调动起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昨天,新加入协作银行行列的民生银行嘉兴分行行长王小列告诉记者。
原协作银行嘉兴银行行长马俊也对这种方式很认可,他认为这使得各协作银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实现银政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