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浙江诸暨连环枪杀案凶手落网 表示已再次踩点准备作案

2011年9月7日 08:45 [ ] [打印]

 

  图为浙江诸暨“三都血案”中,袁女士被枪击中后脑的模拟图

  那14秒里到底发生什么

  他举枪便向她头顶击发

  自昨天许德勇被抓,警方的审讯便拉开序幕,一个个笼罩在众人心中的谜团一一解开。

  首先是那把枪。

  之前,有很多证据直指凶手所使用的是一把仿制手枪。的确,六四式,仿的!

  “就是这把,仿六四式手枪。”诸暨刑大吕教导员一手拎起套上塑料袋子的枪。记者上前看,外观和真的六四式一模一样。枪身上贴着一张黄色布条,近看是一创口贴。吕教导说,查获枪的时候,它就在上面了。“还有15发子弹。”另一个袋子里,是黄澄澄的子弹。

  审讯进行到昨天傍晚,许德勇尚未交代枪的来源,有待警方作进一步查证。

  据了解,这种仿的枪,其实与真枪相差不大,内行人士说,所以说它不是制式,是因为枪管内没有膛线。这也就是说,这种枪打不准的。

  “三都血案”中,被害人袁某在进入监控盲区停留的14秒中,惨案发生。

  这14秒到底发生了什么?

  精确回复这14秒有些困难,但昨天许德勇的交代,基本还原了当时的情形。

  许德勇这样说。他随那个女子从信用社出来,跟到停车场。女子发动车子后,他便站到了汽车边上。

  可能是女子慌了,她一脚刹车。许德勇说当时那女的降下了驾驶室的窗,于是他拿起枪便往她头顶开了一枪。

  许德勇1米7多的个头,而那女子坐在车内,许的枪可以朝下开。

  开了枪后,许德勇想从驾驶室窗伸手去拿副驾驶座上的包,结果车子失去了控制,缓慢滑动,很快要开出门口了。

  慌乱中,许德勇顾不得抢包,逃出门去,跳上公交车跑了。

  许德勇自述是随机作案,目的就是抢钱,但是两次都没抢到一分钱。

  据了解,许德勇是单人作案,而且有踩点的过程,大唐案中他曾经去拉受害人的背包,然后才开枪。

  61岁单身汉

  行凶前欠下一身赌债

  难以想象,酿成这两起枪杀案的神秘“杀手”竟会是这么一个61岁的老人。

  四面环山,地处金华、杭州和绍兴三地的交界,距离诸暨市区约一个小时的车程,这就是许德勇的老家马剑镇许佳山村。

  许德勇家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的,木结构,破败不堪,布满尘网,已经不能住人。

  许德勇大半辈子人生就在这个破房子里度过,单身至今。

  因为盗窃,1979年,许德勇进了监狱,获刑14年。1990年刑满释放。然而就在当年,他再次被捕。

  因为表现好,许德勇减了刑。2000年,他又出狱。

  很多亲友,许德勇都欠了钱。因为他迷上了赌博。“欠了一身的债,连另外村子的也有,大概有十多万元。”一村民说。这个说法得到了一位村干部的证实。

  因为欠债,三四年前,许德勇离开老家,搬到了大唐镇。和他一起走的还有一个女人,比许德勇的年龄小一点。

  他们在大唐租了一个小房子。许德勇偶尔在袜厂打工,有时也不干活,经常会去袜业城附近赌博。

  一个多月前,许德勇突然辞掉了这份工作。他自述得了癌症。

  8月23日和29日,经过踩点,他挑了下雨天,出现在大唐和三都这两个相邻小镇上作案。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特别关注】教师注册制度本月试点 师德作为注册的首要条件
·被外媒指业绩不佳退出中国或进行重组 家乐福出面称无稽之谈
·草根慈善:将温暖送抵社会末梢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温暖
·教师注册制度本月试点 师德作为注册首要条件 严把教师的入口关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