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草根慈善:将温暖送抵社会末梢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温暖
2011年9月6日 21:00 来源:新华网 记者 王红玉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中秋节,77岁的北京退休教师杨洪璋将第96次去一个原本与他无关的地方——距中国首都约200公里的国家级贫困县万全县。

  这里既不是他的祖籍故乡,也不是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2000年,一次偶然到访,让从北京物资学院退休的杨洪璋感受到了贫穷带给当地一些孩子的伤害。此后,使他们远离伤害便似乎成了他无法推卸的责任。11年来,他把首都北京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带到山里,不仅给当地孩子们送去衣物和书本,为他们授课,还在待捐助者和有意捐助者之间牵线搭桥,尽力避免任何一个渴望读书的孩子因贫穷而失学。

  “社会像一个人体,边远贫困地区就像是人体的循环末梢。脚指头感到温暖了,才是真正的温暖。但是,脚指头却恰恰是温暖最不易抵达的地方。”有数十年教师经历的杨洪璋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自己的万全情结。

  受制于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中国的慈善资金在使用上有其特殊程序。一些僻处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乃至大城市的弱势群体,因突如其来的伤病而陷入生存困境,很难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即使无病无灾,贫穷也使他们面临诸多的短缺。草根慈善,正以灵活的方式,将温暖涓涓地送达社会末梢。

  “感恩中国”民间救助网站的全职志愿者鲍红蓓更能理解末梢温暖的含义。上一个冬天,她在“感恩中国”网站上看到西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冬天没有雨鞋,泥泞中步行几公里山路去学校,小脚丫一整天都在湿鞋里。她便和好友一起捐助了一批里边带毛的雨鞋,当她在网上看到孩子们穿上雨鞋后喜笑颜开的照片时,她的心灵瞬间被震撼了:“二三十元一双的鞋子,就能给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为什么不让更多的有能力的人行动起来呢!”

  于是,她利用全职主妇的便利无偿地为“感恩中国”网站站长张仁杰打理网站,将张仁杰从贫困地区收集到的待捐者信息发布在网上,并跟踪捐助过程,每天都要收发数百封电子邮件。她的人生被雨鞋改变。

  今年暑假,鲍红蓓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请求,北京八中几个十二三岁的初一新生希望做一些志愿工作。她将136份贫困生的资料交给这11个孩子请他们录入电脑。然后,她以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其实,在助人者和受助者中,助人者收获更大,因为他们收获的是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出乎她的意料,一个多星期后,包括那11位同学在内的46个孩子自发地开展了一次捐物活动。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将穿小的衣服、干净的教科书以及崭新的文具等,一起运到了邮局,打成30个大邮包发往了青海玉树的一个乡村小学。

  远在西南地区收集待捐助者信息的张仁杰将此事发表在腾讯论坛上,“素不相识的我惦念素不相识的你”的标题,无声地揭示了草根慈善的本质:“为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即使他与自己毫不相干。”11万的点击量和数百个回贴,表达了素昧平生的网友对热心慈善公益人士的支持和敬佩。

  被网友称为“疯狂义工”的张仁杰是一个80后青年,6年前,为救助一个偶然见到的残疾女孩儿而注册了“感恩中国”网站,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利用自己的照相机,拍下那些挣扎在社会末梢的人,通过网络的力量寻求帮助。

  “有心行善的人很多,他们最关心的是所捐钱物是否用在了真正需要的人身上。”鲍红蓓说。

  通过“感恩中国”网站进行捐助的人,对此却放心得多。网站的站长和志愿者并不经手钱物,而只为认捐者提供对方的邮寄地址,并以包裹单和寄款凭证为依据,将每一笔捐助都公布在网上,有的还辅以项目回访的照片。

  为防止对一个对象的过度捐助,使其形成依赖心理,“感恩中国”劝告认捐者,只捐助适度的钱物帮其渡过难关,并鼓励受捐者自强自立。

  “爱就是一颗种子,只要播种在人们的心中,就会生根、开花,结出美丽的果实!”这是曾接受过爱心人士捐助的董地中心校杨乾同学写给捐助人的话,他还说:“将来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草根慈善的作用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近年来,一些民间爱心人士和民间慈善公益项目,本着善良的意愿,克服困难,给予很多困难对象以帮助,体现了人性的关爱和慈善的真谛,他们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标签:国内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