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教育:大学生“卖菜郎”街头卖菜值不值?

2011年8月6日 10:02 [ ] [打印]

  胸怀大志,被迫无奈?自讨苦吃,勇于创新?值得鼓励,应该劝诫?海宁一名大学生摆摊卖菜引争议,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

  海宁市区北关桥附近的一条马路边,每天天不亮便菜贩云集。家住附近的不少市民都会早早地来此买菜。

  一个白白净净的菜贩格外引人注目。他20多岁的年纪,瘦瘦的身材,穿着干净,鼻梁上还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像个学生,怎么跑来卖菜了?”有些人还会嘀咕几声。

  其实,来此卖菜的这名小伙子,是去年7月才毕业的一名大学本科生。“本科生怎么也到马路边摆摊卖菜了?是不是大学生不值钱了?”卖菜小伙的身份一传开,便在坊间和网络上引起一片热议。

  大学生当起“卖菜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学生街头卖菜,到底值不值?面对坊间的热议和“口水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A

  凌晨大学生抢摊卖菜

  【现象】

  昨天凌晨4点30分,天还没有放亮,海宁市区北关桥东侧,海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前的一条小马路上已是人来人往。这是海宁市区人气最旺的一个菜场,起早贪黑的菜贩们往往天不亮就要来此抢摊位。

  凌晨4点50分左右,一名身材瘦小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用皮卡拉了一车的蔬菜来到这里。他先在马路北侧几幢房子的拐角处找了一个空位,然后就停下车,拿出车里的新鲜蔬菜,并拿出一台电子秤,像其他菜贩一样销售起来。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这名看上去瘦弱的小伙子,尽管没有大声吆喝,但是他的皮卡前,很快就围来了一群买菜的老人。小伙子有点忙不过来,这些老人就耐心地排起了队。

  “这里的蔬菜很新鲜,价格也便宜,我上次在这里买了一只瓜,如果放在别的地方,肯定不下5块钱,但这里只用了不到2块钱。那瓜确实新鲜,只要我买菜,我就会来找这个小伙!”一位买菜的大伯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排队买菜的人群里,还有一位大妈告诉记者,菜场里很多菜,都是从二道贩子手里贩来的,所以很贵,也不新鲜,“这个小伙子是个大学生,他的这些菜都是自己种的,自产自销,价格公道,我已是他的老顾客了!”

  茄子,青菜,空心菜,黄瓜……不管你买什么,他都微笑着帮你挑菜张袋子;不管你买得多还是买得少,哪怕只是几毛钱的菜,小伙子的脸上都荡起了收获的快乐。记者发现,由于小伙的蔬菜在这里口碑不错,他的菜卖得比较快,满当当的一车菜,到了早上7点多就所剩无几了……

  据了解,这名卖菜的小伙叫周震杰,今年23岁,去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后,在海宁马桥承包土地种起了菜。蔬菜成熟后,他便不分昼夜地卖。

  B

  卖菜是为了更好地创业

  【心声】

  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的一名本科生,为何在马路边卖起了菜?小周淡定地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年初,还在读大四的他就有了创业的想法,后经一番深思,最终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农业。凌晨到马路边摆摊,虽然赚不了多少钱,却收获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志在农业显身手

  “我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家里人让我开个塑料配件厂,设备都买了一些了,但我觉得开工厂并不适合我。”小周说,他深知国家对农业的扶植力度非常大,“搞农业虽然辛苦,但是更环保更稳定一些。”

  经过一番深思,他最终决定搞农业,“我是学生物专业的,农业的面又非常广,搞养殖还是种植,当时还没有确定,我就先到养鸡场、养猪场和养鱼的地方去实习,实习期间非常累,各种杂活都得干,尽管不拿一分钱工资,我仍觉得收获非常大。”

  周震杰告诉记者,有了这几个月的实习,他最终有了自己的目标,“搞养殖风险太大,现在我经验还不足,我要着手搞种植。”去年7月,小周从学校一毕业,就跑遍了海宁所有的村子,最后在马桥承包了120亩土地,栽下了3500株小梨树,“小梨树要3年才挂果,我利用专业知识,在梨园里套种了一片蔬菜,并精心地为它们施肥、浇水、除虫……”

  

  卖菜收获宝贵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1个多月前,小周的第一批莴笋蔬菜丰收了,但是由于日本大地震核辐射传闻的影响,小周的莴笋无法销售。眼看着成熟的蔬菜一天天烂掉,小周非常着急,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信心。

  茄子、青菜、空心菜等第二批蔬菜成熟后,他便在凌晨三四点钟就早早起床,开车拉着头一天晚上理好的蔬菜直奔菜场抢摊卖菜。

  “我在卖菜之前,就到菜场里问问别人的价格,因为我的这些菜数量多,又是自产的,定价就比别人低,所以买的人比较多。”小周说,一皮卡的蔬菜只能卖到数百元,除去采摘的人工费和汽油费,基本属于友情买卖,遇到卖不掉的时候,常常还得倒贴,即使如此,他也并不觉得后悔。

  “回顾这一年来的经历,虽然比较辛苦,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收获还是蛮大的,这些天,我在卖菜之余,还忙于融资,打算注册自己的品牌,扩大种植规模。”

  小周的父母告诉记者,他们是海宁市区的居民,都在城里工作,由于不懂农业,也帮不上孩子的忙,“照我们的想法,本来是想让孩子开厂的,但他喜欢农业,每天起早贪黑,人也晒黑了不少,看着真叫人心疼,但只要他喜欢,我们就支持。”

  C

  大学生街头卖菜值不值?

  【争议】

  小伙子去街头卖菜,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由于周震杰一副书生样的形象和身为大学毕业生的特殊身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快就引来了人们的热议。

  在海宁坊间,不少人认为,这个大学生街头卖菜,脚踏实地,不怕吃苦,勇于开拓,一定胸怀大志,将来会很有出息。

  但也有人以为,这些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多如牛毛,“三更半夜就跑到马路边和菜贩子抢摊卖菜,其实也是一种无奈。”更有一些卖菜的新居民,对自己的孩子说:“现在读书没用了,读个大学还不是照样回来卖菜。”

  小周卖菜一事引起网友的关注后,在99号网站、嘉兴人论坛、19楼嘉兴社区等多个网站、论坛引起热议。而最关注的焦点就是:大学生周震杰当起卖菜郎到底值不值得?

  网友“四马奔腾”:很现实,值!苦路成才,关键是毕业后的学习。中国以成功论英雄,不会以文凭论成功!

  网友“嘉兴三毛”:大学生当起卖菜郎是出于无奈,并非都是好事!不然的话,国家花钱培养的大学生都当起卖菜郎了,那国家的建设等不是空话了吗?

  网友“qjh918”:勤劳致富,值得尊敬!职业不分贵贱!

  网友“南瓜囡”:行行出状元,支持下。

  网友“miss熊”:不错。小伙子有想法,还很肯干,表示看好!

  网友“初吻”:现在农业前景很好,到政府机关部门坐办公室你们以为很好吗?年轻人吃点苦,闯一下,都是值得的。

  网友“论文指导”:周震杰选择了一条学以致用的道路,可谓专业对口;选择了一条看似不经意但却极具发展前途的人生之路,说明他有眼光,智商远远高出一般大学毕业生,这人日后必定成大器……再过两年,周震杰的梨园必定硕果累累、醇香飘远……也必定会给目前尚处于择业迷茫途中的其他大学生带来启迪。

  D

  大学生应实现多样化就业

  【说法】

  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竟上街头去卖菜,是不是因为读书没用了?是不是说明就业形势已非常不容乐观了?

  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人士表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在嘉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不错,一批返乡的嘉兴籍毕业生在嘉的就业形势也比较好。我市人保部门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大学毕业生扩大就业,但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不同于过去的计划分配,今天的他们还需多元化就业,积极创业。

  据了解,今年市本级4所高校的毕业生共有10093名,目前已实现就业的有9453人,就业率达93.7%;2009年进行的一次入户抽样调查显示,回到嘉兴的嘉兴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到83%,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我市的就业率还是可观的。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我市还采取了落实政策、搭建平台、拓宽渠道、鼓励创业等措施。

  “这名大学生承包了这么多土地办梨园,又在梨园里套种了蔬菜,现在又不怕吃苦凌晨摆摊卖菜,表面上是到农村当农民,但这是典型的自主创业。他能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长,具有普通农民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认为,这位大学生卖菜与之前热炒的研究生卖猪肉一样,其实都说明了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值得鼓励的。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志伟 漫画 张利昌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嘉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出台
·三本高校遭"零投档" 民办高校将现破产潮
·秀洲区新学期将使用一批自编校本教材
·王江泾镇中心小学多措并举落实防台工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