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市贫困人口不多,但各地没有因此懈怠,都在想着法子扶贫。在海盐,针对受助户种养、经营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县里牵线搭桥安排兽医站、农发局与他们签订了科技结对帮扶协议,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在秀洲,依托遍布全区的各个扶贫基地,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一个扶贫项目,落实一项扶贫措施。而在海宁,该市市委农办首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困难家庭作为试点,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开展以“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方法进行“一企一户”的结对帮扶。
综观各地做法,各有特色,尤其值得赞许的是一些贫困家庭因此摘掉贫困的帽子,如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张小咪家,几年前还是一个举债11万元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如今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拥有了数万元存款。如果说,过去扶贫侧重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现在各地则纷纷把目标定位到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上来了。这种思路的转变,背景在于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面而稳定地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的目标就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当下的扶贫要求更高,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为增加收入、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上来。这些情况的变化,对扶贫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以往“输血式”扶贫的情形下,各人各户按照某种标准补助多少钱,一股脑儿发下去便罢了。现在,这种方式显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了,现在更多地侧重于“造血式”扶贫。这种扶贫是种技术活儿,贫困群体中各个家庭特征、具体境遇、所处地域环境等均不相同,所以一些地区的做法生搬硬套到另外一地可能就威力大减,即使在同一地方的同一方法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些增添了“造血式”扶贫的难度,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要从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量身定做”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办法和扶贫项目,这样做工作量肯定是大增了,但针对性无疑将大大增强。
扶贫说到底是以效果说话。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是硬道理也是硬任务,只能做实功不能来虚的。秀洲、海盐等地的做法,可贵之处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