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次掌声,演讲完毕全场掌声达15秒。这是一篇不足两千字演讲稿收获的礼遇。演讲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这个身份在日常印象中有些枯燥。但是,在7月5日这个毕业典礼的日子,遇上演讲者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这份被称作“凡客体”的演讲稿就以风一般的速度,从校园流行到网络。
这个夏天,不只是清华,不只是北大,在复旦,在西安交大,在华南理工,在暨南大学……在这个火热的毕业季,校长们一改往日的严肃,引用穿插幽默的网络语言作为典礼致词,引来学生关注,网友围观。有学生笑称:“如果你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要是不精彩,仿佛就少了一份荣耀,你都不好意思毕业。”
校长们也确实“给力”。“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都是19世纪的‘80后’。”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在激励新一代“80后”时不忘幽默一把。“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几点起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的致词很励志。“在这个凤凰花开的六月,往事如一幕幕动情的皮影戏,恍如昨天。”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的散文式致词很有校园文学的范儿。精彩演讲让学生们大呼过瘾,掌声不断。
亲切,这是不少学生的评价。在此之前,毕业典礼往往是众多学生眼中的“过场”和“鸡肋”。有媒体对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学子的采访显示:八成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受访者坚持认为没有遗憾;四成曾参加过毕业典礼的受访者也表示,对于毕业典礼最怀念的单元就是拍照。相比较过去“形同公文、毫无激情”的传统校长毕业致词,这场由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引发的文风之变,一改过往的沉闷说教,以学生熟悉的网络文化为突破口,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它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毕业典礼成了吸引学生的“难忘一课”,成了四年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
责任,这是不少大学校长的寄语。毕业致词文风的转变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仅仅在于校长们“怎么说”,更重要的是在贴近学生的表达方式背后,校长们“说什么”。当拨穗礼行毕,表示学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所以拨穗礼之前的校长演讲,是送学生走向社会、迈开第一步时的谆谆叮嘱。正如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在毕业致词中说的那样,毕业典礼是大学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不是一次单纯的欢庆,也不仅仅是为了对往事的回忆,它是我们重温责任,感悟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珍贵一课。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即将开启人生新航程的毕业生们回忆当年的梦想,思考青年的责任,一定会激发出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责任、命运、追求、生活的意义、幸福的真谛……这是校长们送给学生的最真诚的礼物,也是大学给予远行学子的一份精神慰藉。然而,在学生的欢呼声外,网上也传来众多有争议的声音。说“哗众取宠”者有之,批评“作秀”者有之,诟病“取悦学生”者有之。虽然校长们的致词也许不尽完美,但相比以前更为老套、严肃的“讲话”,致词更受学生们欢迎是事实。而这文风的转变又何尝不是大学以学生为本的一种尝试?这样的尝试显然从一个侧面密切了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用掌声和欢呼声表达他们对典礼演讲文风转变的欢迎,旁观者又为何不能宽容他们真心地为自己的校长欢呼一次、自豪一次?如果这本该一字千金的演讲,因为公文化、格式化而听之无味,演讲变成了开会发言,典礼变成了拍照合影,校长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毕业典礼又有何存在的必要?
理想的毕业典礼是什么样子?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定要经常回来,告诉我们过得如何。”是的,当毕业典礼真正成为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当毕业典礼点燃了毕业生内心永远的灯塔,我想,毕业典礼的意义就达到了。
也许多年以后,在不同岗位的学子们,会因为某个词想起多年前的毕业典礼,想起那个“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母校。是啊,就在那转身之间,就是那过往的少年,天空依旧湛蓝,明朗如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