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嘉兴火车站,也许你不会留意到,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从你身边走过。老人将坐上开往山西大同的火车,参加中国百名民间剪纸艺术家“红色记忆”作品展,他的剪纸作品《缅怀光辉历程》在此次全国性展览中获得三等奖。但他还是遗憾:“可惜了,如果再加把劲,至少能拿个二等奖。”
老人叫龚德康,今年整70岁,他是嘉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兴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的他说要用自己的剪纸技艺为建党90周年献礼,火红的剪纸最能表达对党的赤子之心。
为了给党献礼,这幅喜气洋洋的《缅怀光辉历程》剪纸作品,从设计到成品,老龚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双龙戏珠,簇拥着的是一颗印着党徽光芒四射的红心;八狮共舞,引出的是从一大到改革开放党的光辉历程……整幅作品长75厘米,宽50厘米,正红色的剪纸上,红船、遵义会址、延安宝塔、人民大会堂这些历史元素团结在党徽周围,被鲜花和松柏围绕着跃然纸上,集中展示了从党的建立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党领导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
这已不是老龚第一次为党的生日献礼了。“从建党60周年起,每逢大庆都要为党的生日刻一幅作品。一般是刻红心,代表党的光芒在我心;下面一棵万年青,寓意党的事业万年常青。”年轻时老龚没有机会入党,但他的儿、孙在他要求下,都努力入了党。
龚德康说自己的剪纸经历和新中国与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受会制作灯彩的父亲的影响,老龚从小爱画、爱剪。上世纪60年代,老龚的剪纸技艺崭露头角,“厂领导要求一天之内每个职工的家门口都要贴上‘三忠于’,有30多户人家,画肯定是来不及了,我想到了剪纸,剪了30多幅忠字,下面是三朵向日葵,一夜之间贴满人家门口。”从那以后,作为单位宣传干事的龚德康,开职工大会布置会场、做黑板报,甚至单位同事结婚送个双喜字,都会拿出他的剪纸作品。
真正引发龚德康对剪纸钟爱一生的,是1984年12月他的作品《九龙图》获得“嘉兴市首届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评选二等奖,开启了他后半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孜孜追求,尤其是近几年,龚德康每年都有作品获得全国比赛金奖:《革命的航船从这里启航》获得2001年跨世纪中国老人书画大赛金奖;北京2008年迎奥运剪纸大赛金奖、2008年第三届中国(北京)剪纸艺术博览会“风之魂”中国中部民间剪纸艺术大赛金奖……
“到50岁退休以后,我对剪纸艺术更有成就感了。”退休后的老龚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剪纸事业中。2006年,老龚在梅湾街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亭子间开了自己的剪纸铺,时任嘉兴市市长的陈德荣成了他的第一个顾客。2009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剪纸艺术,龚德康又把剪纸铺迁移到月河历史街区。
借着月河历史街区超高的人气,龚德康的剪纸事业也是越做越红火,尤其是他作为获得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的民间艺人,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为表彰、鼓励和扶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而设立的文化特殊津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到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原本渐渐被遗忘的文化瑰宝。
“来我店里买剪纸的老外特别多,他们最喜欢有龙图案的。”“还有年轻人,嘉兴学院的学生在同学过生日时,每回都从我这里买生肖剪纸,作为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这些变化老龚都看在眼里。剪纸不再单单作为逢年过节或者婚嫁时大门、窗户上的粘贴之用,如今剪纸也是讲究创造的一种艺术,这也有利于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这样的变化让老龚惊喜:“在过去,剪纸就是一项伴随婚丧喜事的日常生活技艺,而如今剪纸成了镜框里的艺术品。”
龚德康说剪纸有南北之分,北方是窗花剪纸,一般用剪刀进行图案加工,风格比较粗犷随意;南方是灯彩剪纸,讲究精致细腻。“我当然喜欢南方剪纸,越细越要刻。”
老龚觉得最有挑战性的剪纸是时事题材作品,“拿去参赛要有构思和创意!”他最常刻的是十二生肖,“因为销路好买的顾客多”另外,京剧脸谱也是他的所爱,最近他就忙着刻一套京剧脸谱,细致繁复,就像机器压出来的,“父亲去世前没有完成,图案是他留下来的。在我眼睛刻坏之前,我一定要去完成!”
“很多人觉得剪纸刻得这么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细心、耐心和恒心就很重要。”痴迷于剪纸的老龚还有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他自己改良了一套高效刻纸工具,包括刻刀、蜡台等,可以同时刻30多张纸,而且对于作品的质量也有提高。“桐庐是有名的剪纸艺术之乡,那里的剪纸艺人都是来我这里定做工具的。浙江大多数开设剪纸课的老年大学的工具也是我提供的。”
老龚说自己的作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从“非典”、地震、奥运到世博会,每逢国家重大事件,老龚都喜欢用剪纸表达心声:“这些完成的作品都被有关方面收藏,以后也可以办展览,是留给后辈的遗产。”
如今,党和政府关心、扶持“非遗”的传承,作为“非遗”的传承人,龚德康很欣喜,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将江南的剪纸文化传承下去,用精心制作的作品,向党献上自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