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的投入增强百姓信心
正在吉林长春博爱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李晓风患病3年,为治病倾家荡产,“好几次都想死了算了”。从今年2月份起,作为这个市医改新举措之一,她在指定医院只需花400元就能进行一年血液透析,医院还给她免去了这400元。已经因病失明的她露出了笑容,“现在觉得又有希望了”。
这虽然不是一个普遍的例子,但即便是对偶尔看个头疼脑热就不得不花上数百元开销的广大百姓而言,“生不起病”的担忧以及为防止生大病而进行的高额预防性储蓄,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长期以来政府投入不足是问题的根源之一,新一轮医改以来,情况正在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指出,政府的财政支出如今越来越强调用于提供公共服务,新一轮医改强化了政府对“保基本”的责任。
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介绍,2009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将新增医改投入11342亿元,比当初的测算增加284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
随着政府补助的不断提高,目前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城镇职工已经达到7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达到60%。在门诊费用方面,超过80%的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在“强基层”政策导向下,基层医疗机构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基层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医改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7000余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1万余所村卫生室建设。许多乡村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机构,许多基层医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系统培训。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为遏制“大处方”创造了有利条件。307种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公布,使得基层群众药费负担大幅降低。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八成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徽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下降了5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平均下降20%以上。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公立医院集中了我国主要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然而也集中了百姓对医药卫生领域问题的不满。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坦言,如果公立医院不能与其他改革同步推进,群众就难以明显感受到医改的整体成效。卫生部门正在试点城市开展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并以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作为突破口,还在全国普遍开展预约诊疗等惠民便民措施。
许光建认为,医改不仅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且对增强消费者信心、扩大内需、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