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打开另一扇窗 七旬失明老人成舞林高手

2011年5月27日 10:20 [ ] [打印]

  喜欢跳舞的你是否在早上的公园、广场等处看到过一位老人?他始终戴着黑色墨镜,和爱人愉快地跳着恰恰舞。他叫王瑞信,是一位盲人。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跳舞本身就不容易,他的眼睛看不见,还能跳得那么好,真是一个奇迹。

  双目失明

  一度失去生活信心

  王瑞信今年76岁,是浙江东阳人。1954年,当时只有19岁的他参了军,进入驻上海的空军某部。1976年结束部队生涯后,他转业来到嘉兴。

  王瑞信当初之所以能当一名空军,与他极好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而他双眼的视力用当年的视力标准衡量,几乎都达到了最高可视度——左眼1.2,右眼1.5。1987年之前,好视力是他的骄傲。

  1987年,一次部队老干部会餐回来,王瑞信拿起一本书看,突然觉得眼前特别亮,书上的字特别刺眼。他当即意识到眼睛可能出问题了。经检查,他视神经萎缩,得了青光眼。医生建议他立即做手术,或许还有治愈的希望,不然眼睛就会慢慢看不清楚东西,甚至失明。

  考虑到手术的风险,王瑞信放弃了,采用了吃药加滴眼药水的保守疗法。1998年,他的左眼首先看不见东西了,一年后,右眼也不行了。用王瑞信的话来说,当时真是死的心都有,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

  爱人体贴

  跳舞活出新的人生

  双目失明,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是一直以好视力为骄傲的王瑞信。他在失明后的头两年里经常闷在家里,爱人时常开导他,他却没能走出失明的阴霾。

  2001年,王瑞信和爱人搬到同乐路上居住。爱人对他说,这里离洪波公园近,傍晚可以去散散步。爱人不断地说着,王瑞信终于拗不过,答应去附近走走。

  于是,在爱人的搀扶下,王瑞信来到了洪波公园,那里有很多人在跳舞,悦耳的音乐声响起,他心中泛起了文艺的涟漪。

  原来,王瑞信一直喜欢文艺,在部队里跳过舞,失明前喜欢写字画画,还参加过一些重大的比赛。

  似乎是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王瑞信不禁要跳上一段,爱人可着急了,眼睛看不见怎么跳?王瑞信不服气,对爱人说:“我一定要把舞跳好!”

  就这样,每天早晚,王瑞信和爱人都会去附近的公园、广场、舞池学跳舞。对于王瑞信的爱人来说,这不是很难的事,跟着节拍,找个会跳的教一教,慢慢就会了。可是王瑞信需要注意的地方就多了,他经常踩到别人的脚,跳错节拍,弄伤关节,甚至遭到旁人的冷嘲热讽,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最初,王瑞信只能让爱人陪他跳,后来,他请了一位老师到家里来教,买了光碟认真听辨,爱人先学会,然后教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瑞信的舞姿正了,信心足了,一般的3步、4步都难不倒他了,他还专心研究起探戈、恰恰舞等较难的舞种。

  如今,王瑞信每天早上必去跳舞,有时和爱人跳,有时和舞友跳,他还带了学生。王瑞信对记者说:“跳舞把我的内力练出来了,我能一口气跳几十支舞都不觉得累,烦恼一扫而空,并且重拾了信心。”

  王瑞信和爱人还参加了2007年嘉兴市的舞林大会,获得了特等奖。在不久前举行的街道达人秀比赛中,他们也进入了10强。

  “老天爷说‘你的眼睛已经完成任务了’,所以我就失明了,但它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王瑞信很豁达,能够舞动人生,是他失明后最大的幸福。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打非”行动未发现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
·外国友人欢聚秀洲 体验传统“粽子”文化
·"赤兔马"骑着不走拖着走 拐弯撞墙受了伤
·一家企业因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受查处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