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嘉兴公交"短腿"在哪 怎样提高市民满意度

2011年5月27日 10:20 [ ] [打印]

  今年市区公交车总数将达1100辆,有望投放1200辆左右公交自行车

  无论是因为它票价低廉,还是因为它低碳,老百姓在生活中显然已经离不开公交车了!然而,在许多市民的眼里,嘉兴的公交还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公交线网密度偏低,发班间隔时间偏长……昨天下午,嘉兴市交通局举行了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座谈会,现场就我市的公交现状,及今后我市公交事业的完善与发展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日均客运量

  25.3万人次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随着嘉兴城市化发展,公交站台越来越多,公交线路越来越多?

  记者从昨天的会议上获悉,截至今年一季度,市区公交线路有119条,车辆有937辆,公交线路总长度为1612公里;有枢纽站5个,总面积为3.4万平方米;有公交停车保养场10个,总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共设立公交站点1879个,其中港湾式停靠站817个;日均客运量达25.3万人次。

  “公共交通已成为解决市民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市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做过一些统计,我市城市公交的发展在省内同类城市中已经走在前列!”

  

  市民“满意度”

  依然不高

  这几年,我市公交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市交通部门仍然承认,与市民对公交的期望来看,还有差距:“一是公交线网密度偏低,目前市区公交线路网密度约为2.74公里/平方公里,尤其中环以外平均不足1.5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3公里/平方公里的标准;二是发班间隔时间偏长,约40%城市公交线路高峰发班间隔时间超过12分钟,约39%城市公交线路低峰发班间隔时间超过20分钟,约50%二级城乡公交线路平峰发班间隔时间超过30分钟,三级城乡公交线路发班间隔时间全部超过30分钟;三是公交服务时间偏短,约70%城市公交线路未开通夜班线路。”

  市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还称,公交场站总体规模偏小、公交行驶平均速度不太快、公交驾驶员紧缺等问题也影响着市民对公交的满意度。

  

  争取跨县(市)公交

  IC卡应用全覆盖

  关于如何推进我市公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面对代表、委员们的关爱,昨天,市交通部门提出了5年内“依托打造快速、畅通路网和完善场站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的目标。

  5年后,市民可以期待的是:公交车总量将达到1500辆(其中城乡公交车350辆);公交线路总条数达到160条(其中城乡公交60条);中途停靠站点总数达到3000个;市区建成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准点率达到90%以上;快速公交线路条数达到2至3条,运行速度达到30公里/小时;城市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40万人次,城市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力争在25%以上。

  就今年而言,市区公交车总数将达到1100辆;同时,有望启动首批50个网点,投放1200辆左右公交自行车;推进公交车辆“油改气”步伐;争取在全市跨县(市)公交基本实现IC卡应用全覆盖、在市区逐步增加IC卡发售点和基本完成农村老年人IC卡办理。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钱姬霞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打非”行动未发现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
·外国友人欢聚秀洲 体验传统“粽子”文化
·"赤兔马"骑着不走拖着走 拐弯撞墙受了伤
·一家企业因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受查处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