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仅仅因为食品安全曝出了一些问题,便诚惶诚恐,处处怀疑,甚至弄得啥都不敢吃了,的确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嫌。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安全食品也消化不良,吸收不了,以致出现“情绪传染式”中毒事件,倒是在所难免。
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既然该吃的总还是要吃,担惊受怕于食品安全,除了徒增必要与不必要的烦恼,并不能练就不吃不喝的“辟谷”神功,与其如此,倒不如“既吃之则安之”,该吃就吃,吃嘛嘛香。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的观点,未必全无道理。众所周知,媒体的传播效应会使被报道的对象和事件获得更多的关注,既然如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曝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会引发公众对于食品行业安全性的忧虑。部分公众看到了被曝光的无良商家及其恶劣行径之后,便对身边的类似食品产生怀疑与不信任,甚至拒绝消费,因为媒体曝光而导致其过度反应,现实中或许也客观存在。
不过,面对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监管部门来说,恐怕首先更应看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严查问题的根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才是。假如曝光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及其隐患并未得到有效的消除,不去反思监管漏洞,追究责任,却先行认定“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了,这样的回应,即便不是粉饰太平,至少也属“顾左右而言他”。
事实上,判断食品安全问题有没有被夸大的前提,首先要对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了如指掌,然而,当无良商家和问题食品大多由媒体率先曝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反而后知后觉,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媒体后面查处,连自己都搞不清状况,查不出问题,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恐怕不过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个时候,所谓“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之类的论断,不仅缺乏依据,恐怕连说的人自己都未必有底气。
更何况,即便食品安全事件真的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于食品安全的受害者而言,这个比例却是100%。有道是“存在即合理”,食品安全问题即便真的被夸大了,其实未尝不是从另一个侧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对于相关责任部门来说,恐怕更应聚焦发力于后者,而不是纠结较真于前者。毕竟,假如食品安全真的“没问题”,又怎会被“夸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