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缓解“菜贱卖难”,海盐县有关部门向全国各地发布了包心菜供应信息,通过“有形之手”广开销路,已争取到上万公斤包心菜订单,让“愁煞”的菜农们小出了一口气。
一会儿贵得“吃不起”,一会儿白送“没人要”,这段时间,一系列围绕“菜篮子”的诡异变故,让农民见识了市场的无情。行情急转直下,上海等地甚至有人花钱雇人把地里的菜扔掉,以尽快腾出地来种别的菜。
短短几个月里,菜价何以一落千丈?除了盲目扩种,产销衔接不力,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外,今年天好高产,蔬菜集中上市,市场供大于求是最重要原因。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市场预见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易被卷入市场波动。再加上农产品运输存储成本高,一旦下跌风险形成,菜农自身很难抵御,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拉一把。
菜农“受伤”,政府“着急”,想办法找销路,稳定市场就成了关键。作为全省最大的连片包心菜生产基地,海盐县在推出“送菜上门”的服务后,又通过农业信息网、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向全国各地发布包心菜供应信息,邀请经纪人来收购。广开销路之余,他们还加强与各大超市的联系、合作,期待走农超对接的订单种植之路,以减少中间环节,稳定收购价格,根治“卖菜难”。
其实,菜贱伤农,从根本上说,伤害的不止农民。试想,如果农民吃了亏,不愿再种菜,那么,菜价必然飙升,市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宏观调控难以为继。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能光靠拓宽流通渠道一剂“急救药”。目前,上海已开始尝试“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加快建立蔬菜市场信息系统,让菜农掌握蔬菜预期行情外,减轻种植、流通、销售环节的成本压力,如开办公益性菜市场、减免相关税费等等。同时,推广农产品深加工以减轻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些“对症下药”的他山之石,都值得好好借鉴。
地头菜贱伤农,市场菜贵伤民。筑牢稳定菜价的政策底线,显然要平衡好抗通胀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系。在菜价较低时优先保障菜农利益,菜价较高时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利益,这是老生常谈的“菜篮子”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