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讲坛:“重新出发去寻找我们的信仰”

2011年4月22日 09:59 [ ] [打印]

  今年4月,由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主办的南湖文化论坛正式走入“开坛论道”以来的第二个年头。昨天,南湖文化论坛迎来了一位老朋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

  2010年11月3日,钱文忠以《国学与国运》为题,为广大禾城市民带来一场会聚着警醒、反思、领悟的精神洗礼。时隔半年,钱文忠再度带着他的睿智、幽默做客南湖文化论坛,以《玄奘与时代精神》为题,在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中道出他对财富观、幸福感、信仰理念的一系列看法。精彩的讲座内容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健全的财富观才能结出幸福之花

  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那非经济问题用什么手段解决?讲座刚开始,钱文忠就向禾城观众抛出一个难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盛的中国和伟大的民族,但财富观的不健全却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古代最繁荣、最昌盛的朝代是唐朝,它的繁荣昌盛不但展现在国力上,更在于它拥有着一系列高峰性人物,李白、杜甫、李商隐都出在唐代。唐代的音乐、诗歌、雕塑等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这说明唐朝的富足不仅展现在物质层面,更展现在精神层面。”钱文忠表示,唐朝的财富观是完整的。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健康和强大的民族不能将财富简单地定义在物质层面,而应该囊括精神层面。只有精神层面的富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拥有真正的财富。而只有这样的财富,才能培育出值得骄傲的精神之花和幸福之花。玄奘是中国最伟大的留学生和翻译家

  谈及玄奘,钱文忠表示,在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盛唐,玄奘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留学生和翻译家,玄奘带给后人的启迪和教育是无限的。而玄奘精神之所以能具有这样的意义,也在于他所具有的信仰,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不能动摇的信仰。

  “不避风险、不畏艰难,甘冒生命危险也要取经”的坚持、“为知识而知识,单身行道重知识独立性”的情怀、“以独特的理念翻译出1300多卷经书”的毅力,钱文忠以玄奘一生的诸多事迹将玄奘精神一一道来,并将这种精神归诸信仰的力量。在钱文忠看来,这种精神与信仰却是当代中国所欠缺的。

  “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一个很‘信’的民族,可是现在却缺了一个‘信’。”以抢盐事件为例,钱文忠深入分析中国民族现有的精神困局。

  重新出发去寻找我们的信仰

  当单纯的信仰变成可以变卖的商品,钱文忠表示,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可以静下来想一想了。

  “改革30多年的经济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中国和伟大的民族,在这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做到的。”钱文忠表示,正是这种没有底线的做法,让中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能够做的。“同时拥有最高标准和最低底线的信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实现真正的强大。”钱文忠表示,当物质上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要有信心,有信仰,总会看到重新拥有的一天。

  “现在当我们意识到信仰缺乏的时候,正是民族拥有希望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中,去寻找值得我们信,值得我们信仰、信赖的目标,重新树立属于我们的信仰,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财富,拥有真正的幸福。”钱文忠掷地有声地说。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耿俪洳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醉酒驾驶将入罪 提醒驾驶员莫存侥幸心理
·赌徒不会水却情急跳河 民警奋力营救
·出了事故坦言:"生意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首户消防安全示范家庭“落户”金都景苑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