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孩子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
“我要对同胞们说的是,相信我,科特迪瓦将在几个月内走出这场危机。”瓦塔拉在4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然而,4月16日,支持巴博的民兵再次与瓦塔拉武装发生交火,造成民众恐慌,科特迪瓦满目疮痍。面对远未结束的政治危机和随时可能上演的民族纷争,科特迪瓦的明天将会怎样?
“国王”遭擒枪声不息
科特迪瓦两个“国王”的战争于当地时间4月11日上午宣告结束——前总理瓦塔拉的武装在联合国驻科行动团以及法国在科驻军“独角兽”部队的配合下,对前总统巴博藏身的官邸发动总攻,巴博及其家人被捕。
然而,巴博的落网虽然使科特迪瓦西部地区武装冲突基本平息,但巴博的支持者手中依旧有武器。当地居民说,晚上仍可以听见枪声。
2010年年末,科特迪瓦“双总统”闹剧上演至今,安理会先后通过4份决议,无一例外地呼吁巴博下台,非盟、美国和欧盟均表示支持瓦塔拉当选总统,国际社会一直没有放弃让巴博下台的努力。
巴博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其原因之一是在2011年,尼日利亚、乌干达等20多个非洲国家都将迎来大选,倘若非洲其他国家领导人纷纷效仿巴博,在国家大选结果出现胶着情况时赖着总统职位不放,非洲将会陷入战争泥潭。
人道危机种族暴力
2003年2月,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政府与反政府武装的暴力冲突造成1万多人死亡,百万人流离失所,大批难民逃入邻国乍得避难,联合国将达尔富尔列为世界上人道主义危机最严重的地区。
如今,对峙在科特迪瓦南北两方的族系纷争又将同样的危机带到“象牙海岸”。食品、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短缺,物价猛涨,通信不时中断。一些地区出现了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医疗人员奇缺,难民生存状况堪忧。联合国难民署表示,科特迪瓦西部地区难民总数上升至约20万。
此外,联合国人权高级委员会副秘书长指出,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目前出现“安全真空”。由于市内大部分岗位没有警察或巡逻部队驻守执勤,巴博控制地区和瓦塔拉控制区都发生了抢劫、枪杀和强奸等暴力事件,阿比让缺少地面安全部队的保障。
历时4个多月的对抗,留下的是科特迪瓦破碎动荡的政治局势、法律制度和社会情绪。
“后巴博时代”隐患依旧
在非洲,一个人首先属于一个部落而不是国家,若国内存在优势明显的部族,则国家政局趋于稳定;反之,实力旗鼓相当的部族则可能引发长期动荡。
1960年科特迪瓦独立时,总统博瓦尼代表的阿肯族系人口比例高达52.4%,相比位于西南、西北和北部的克鲁、曼迪和沃尔特族系优势明显。这种部落力量平衡让博瓦尼平稳地连任33年,给科特迪瓦那些年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如今,阿肯族系比重已低于40%,被西北两族系反超,“双总统”三大族系南北对峙。
政治层面上,联合国、非盟和法国外籍军团的飞机大炮,可以改变政府构成,却无法改变人口结构和族系对峙,如此则僵局难了。经济层面上,无论象牙或是可可,单一出口的种植园经济模式决定了科特迪瓦在经济上的脆弱和对他国的依赖。
面对族系纷争,是放弃单一制采用联邦制,还是维持现状,通过淡化部族概念来树立共同的“科特迪瓦民族”理念,恐怕要仰赖当地政治家和各部族的勇气、决心和远见。从现状来看,科特迪瓦要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