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经过网络发酵,这位教授因此言论一夜成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或顺耳的话来,本不算稀奇。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言论何以能如此触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
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
且看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此人事后承认,只是想唬住对方,令其误认为自己有背景。
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深具社会责任感。从前的士大夫阶层自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五四”之后,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更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而以饱学之身投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洪流中的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慨当以慷,不惜抛头洒血……人民当家作主、知识阶层与劳动阶层一律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花了一个世纪才使之深入人心的现代观念,如今在有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却有渐渐式微之嫌。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