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海盐县武原镇双桥村成功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双桥村能够培育起葡萄产业,得益于海盐县转化经济薄弱村的新举措,正是该村村委会主任陈永君有了到县农经局挂职学习的机会,才寻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葡萄产业。
如何让经济薄弱村的家底厚起来?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八仙过海”,推出扎实有效的措施助推村集体经济壮大,让更多的经济薄弱村提前摘掉“贫困”帽子。4年时间,我市共转化经济薄弱村154个,目前全市914个村村级集体资产总额增长到84.31亿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为90个,只占总数的1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2年,我市计划彻底消灭年集体经济收入少于30万元的村。
从2009年开始,嘉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全市各地均制定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从资金补助、用地指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实现2012年全市年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全面转化的目标,从2009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60亩土地指标,用于本级行政村建设有固定收益的项目;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村级项目建设最高给予50万元的补助。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转化经济薄弱村过程中,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村级投资和联合投资等途径,为经济薄弱村种下“摇钱树”。嘉善县的“强村计划”,仅2009年一年就累计投资8491万元用于24个经济薄弱村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平均每村年增加纯经营收入20万元。海宁市盐官镇祝汇村通过出让金返还、政府扶持和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340万元建造了22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每年增加了近20万元收入。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耕等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年收益增加15万元。
对于“守着金矿要饭吃”的经济薄弱村,我市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合理开发鱼塘、果园等经济实体,大力发展餐饮、运输、休闲、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积极拓宽创收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秀洲区王江泾镇民和村利用集体土地开发了300亩鱼塘,光租金一项,年收益就达18万元。嘉善县魏塘街道庄港村利用当地工商企业发达、新居民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年增收35万元。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提供停车服务,年增收十多万元。
有些村庄依靠村办企业转制、土地征用等方式积累了一部分货币资产,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使得手中的资产变成了“死钱”。想办法让“死钱”流动起来,可以壮大村经济实力。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殷村,在开发区投资300万元合作兴建商务大楼等商业用房,每年的收益稳定在80万元左右。海盐县秦山镇杨柳山村与民营企业联手开发海涂、兴办农贸市场,每年可以获得50万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