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关注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特别关注】老教授杨昌林33年如一日关爱高校藏族学生近万人

2011年3月14日 11:03 [ ] [打印]

 

  关心藏族学生学习,为西藏培养专门人才竭尽全力

  “西藏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受高原气候影响,援藏干部无法长驻;西藏的发展和安定,更需要专门的本地‘永久牌’人才。”在雪域高原奋战过13年的杨昌林深知,西藏的发展,关键还要靠科技、教育和人才。

  “杨老师不断鼓励我,一定要读研究生!”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达娃扎西说,大学四年级时系里保送5名研究生,但只在前6名内选录,尽管他成绩在藏族学生中很好,但在班上名列第9。杨老师去教务部、研究生院反复争取,保送名额增加一名,使他得以继续深造。华中师范大学藏族学生巴桑曲珍,不是英语专业学生,未能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杨昌林多方奔走,找到教育部经民族教育司协调,让她如愿参考并顺利通过。

  人民银行阿里支行干部南木珍说,1996年她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基础差、跟不上,杨老师夫妇帮助她转入中文专业。毕业时又帮她找资料复习,求职报考人行阿里支行并被录取。“他们的努力和关心,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让我成功地走向社会。”南木珍说,“虽然已回西藏工作10年,虽然阿妈不在了,可武汉的那个家,我永远牵挂。”

  2007年,杨昌林专门撰写了《关于高校为西藏培养专门人才的几点建议》,送湖北省教育厅和民委,建议各高校“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学习成长。

  忠诚于党、衷情于藏,堪称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和创先争优的典范

  “身体不争气让我未能实现‘扎根西藏,干一辈子’的誓言,但回到内地坚持多年帮助培养藏族学生让我不再遗憾;老有所为,很有乐趣,是我度过晚年的最好方式。”75岁的杨昌林,党龄51年,坚持援藏已46年。

  关于杨昌林老师关爱武汉高校藏族学生的每一个故事,全来自藏族学生们的叙述。关于他的一切事迹,都是一代又一代藏族学生从心里掏出的记忆。

  “杨老师坚持不懈为藏族同学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使远隔家乡千里的学子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社会主义和党的温暖,促进了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和党的认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说,杨老师33年如一日地关爱在武汉高校藏族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在一代又一代藏族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十多年来,得到杨昌林和次仁德吉帮助、从武汉高校毕业回西藏工作的藏族学生,一些已走上领导岗位,绝大部分是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杨老师夫妇自觉视民族团结为己任,忠厚善良、人品高尚。”西藏水利厅厅长白玛旺堆说,他们的关爱促使其加倍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追求进步。2005年,次仁德吉因病去世,出殡当天,300多名藏族学生胸戴白花,齐聚殡仪馆,同唱《青藏高原》为她送行。

  杨昌林和爱人次仁德吉育有一女一子,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贸易、涉外会计专业。毕业后,姐弟俩像父亲当年那样,主动放弃内地工作机会,先后赴藏。儿子杨红兵1992年进藏,至今已在阿里地区工作了18年。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徽在说:“杨老师忠诚于党、衷情于藏,33年坚持为西藏培养可靠有用的建设者、接班人,对促进西藏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意义重大,堪称民族团结的楷模和创先争优的典范。”

  “耳闻目睹杨老师的事迹,累积起来的感动无法用言语表达。”1995年从西藏调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工作的陈琳,如今也加入到杨老师关爱藏族学生的行列。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杨希伟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特别关注】我国重大科技成果首次通过拍卖等方式公开交易
·【特别关注】政府官员网络形象之变: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
·【热点追踪】云南省全力保障盈江地震灾区群众生活的有序安全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