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闻】
“带乡”生活不再诱人
在实地走访中,前“乡主”宫清平的名字被人反复提及。记者找到了宫清平的父母家。宫清平不在家,正月初八和一个儿子去了无锡,在别人承包的菜园里种菜,每月能赚个千把块钱。
1996年,村民宫清河带着一个同村残疾儿童外出乞讨。“当初由于饭都吃不饱才想到了去要饭。”宫清河说,从1996年到1999年,每年年初出门,带着被褥讨到哪里就睡到哪里,日子苦不堪言,每年也就能讨到万把块钱,扒去花费就剩个8000块,再和孩子家里对半分,也就能剩下个3000多块。
自从承包土地后,宫清河就不再外出,而且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多达50亩。一半种植小麦和大豆,一半在村里的指导下种植烟草,“烟草卖得好时,每亩地可以挣到2000块钱,你说我们还用出去再干那个吗?”
两位前“乡主”的谋生方式在现今宫小村比较典型。据宫春艳介绍,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其中劳务输出和种植烟草是两个主要方面。
记者翻开太和县统计局2010年人口报表,宫小村有871人,其中年轻人大都出去务工了,人数在270人左右,呆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户人家。在村南遇到一名叫宫锋的村民,他准备过了正月十五就去无锡一个消防管道门生产厂做钟点工,“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宫小村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无锡谋生计,“那边熟人多,干什么的都有,种菜卖菜的、卖大饼的、做油漆工的、搞地板砖的、搞墙壁的、做装潢的,就数油漆工挣得最多,一个月3000多呢!”
村民宫永亮告诉记者,他在上海、无锡、郑州都打过工,后来经人说媒,在河南商丘成了家,“在外面干活,你肯干就能挣钱”。比起家里种4亩地一年5000多块的收入,他笑着说还是出去值。
住在破旧砖瓦房里的村民宫心奎说,他在山东牟平苹果园里当保安,儿子和女儿也在外务工,“每年每个人能拿回来一万多块钱,加上3亩地的收入,在俺们村里不算最好,但也不算差。”前几年,宫心奎的兄弟在外打工不幸去世,宫心奎为弟弟操办了后事,欠下了几万元,直到儿女相继外出打工,家里的压力才逐步减轻。即便生活曾经如此艰难,他们也没有想过去乞讨,“不会干这种丢脸的事情”。
“产业结构调整也给村里带来了收益。”宫春艳说,2009年,村里和阜阳市烟草公司搞订单农业,种植1000亩烟草,每亩利润有两三千元。
探寻真相,求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