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CPI数据昨天公布,同比涨幅为4.9%,低于此前业界“破五”的普遍预估。
纳入CPI统计口径的居民消费价格涉及八大类,但真正让普通民众明显感受通胀压力并对低收入群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类,依次是食品、消费品、服务和居住价格。举个例子,昨天公布的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2.7%,对稳定民众的通胀预期作用有限,原因是消费者不可能月月更换手机。
在对百姓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四大类价格中,摘录昨天公布的数据: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3%,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价格上涨4.6%,居住价格上涨6.8%。作为构成CPI主要“板块”的四大类价格,只有服务价格的涨幅略低于4.9%的CPI涨幅。
食品价格中,作为“主力板块”的粮价上涨15.1%,肉禽价格上涨10.9%,鲜蛋价格上涨20.2%,水果价格上涨34.8%,只有蔬菜价格涨幅为2.0%。民以食为天,没有人怀疑食品价格是CPI的“第一板块”;无人可以否定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对食品价格最为敏感。
CPI数据与百姓感受相悖已存在多年,国家统计局从今年1月起改进CPI计算方法,这是回应民意关切的举措之一,这是值得舆论肯定和欢迎的。
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此次改进主要有两处:一是增设统计抽样网点(样本数)上万个,使抽样网点总数扩大到6.3万个,以增加统计的代表性,消解统计误差;二是调整了部分计算CPI的权数,其中,食品权数(CPI构成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降低了2.21个百分点,居住权数提高了4.22个百分点。
鉴于通胀在现阶段的社会敏感性使然,又基于权数调整必然带来统计数据波动,在CPI公布之前,就有国内媒体提前发布了“通过权数调整,人为压低CPI0.3个百分点”的揣测性报道。就此,国家统计局昨天明确作出澄清,并公布了用调整后的权数对去年全年CPI作逐月计算的曲线图,该图显示,新旧两种权数所计算的CPI曲线近乎重合。国家统计局据此否定“人为压低”之说。
只要人们抱定理性思考和淡定心境,应该相信国家统计局的坦诚。所谓理性与淡定,在于人们理当知晓,任何统计结果只能接近事实而不可完全还原事实,任何统计方法都存在不可克服的计算误差。
然而,尽管改进统计方法是对民意的正面回应,但回应方式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在更加公开透明的语境下——譬如为何食品与居住的权重调整是合理必要的?具体增减幅度的确定依据是什么?再譬如,现行CPI数据由八大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经抽样统计确定,每个大类的权重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其中的“多”与“少”是合适的?还譬如,抽样调查程序及数据如何核实等等——假如这些信息都能毫无保留地公开,笔者相信,人们对CPI数据以及其他民生统计数据的质疑一定会得以消解。
统计很专业,但别以为老百姓都是外行,统计信息应该包括统计方法的公开透明,这同样是考量政府信息公开诚意和程度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