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迈我们还能见多少面?”
在陪父母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的一团喜气中,也有网友恋恋不舍地问:“父母年迈我们还能见多少面?”“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妈妈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这些提问让不少网友感觉“鼻子酸酸”“想哭”。
“回家”二字看似简单,可对于忙于事业、学业,为家庭、为生计奋斗在外的年轻人而言,却同时饱含着很多辛酸和无奈。“工作特殊,今年又回不了家了,同事们走的走、回的回,唯独我还孤苦留守,那种失落感真不是一般的让人讨厌。”网友“立三页”的帖子让无数人深感共鸣。
网友“恺撒大帝新家”说:“当留学变成了游学,当学子变成了游子,才深刻地感受到能和家人一起过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当前已经迈入老龄社会。据统计,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这一数字预计未来还会上升。早在2006年春节前夕,一项关于“除夕夜如何过”的调查结果就显示,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约48.6%的人除夕夜可以与儿女一起度过,比例不足五成。
网友“陌路花开”的回复让每个人动容:“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毕业之后留在重庆上班,一年也就春节回家一次,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5天里,大概还有3天出门和朋友聚会、应酬。剩下的时间除开吃饭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20小时。我妈妈今年五十有五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那30年里,我能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
网友“静水”说:“父母年迈我们还能见多少面?这个问题就像是一根针插进我们情感的胸口,触动我们那麻木的神经。每个人都会感到沉重和自责,当我们用‘多少’这个词来标注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时,才发现这份感情原来是那么宝贵,而我们却无情挥霍。‘多少’不是多而是少,我们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实在太少了。”
“常回家看看”有多难?
民俗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从晒工资、晒隐私到晒“父母身边的幸福”,是一种人性真实的回归,也是对幸福本质的重新认识。中国人传统就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春节本身就是强调亲情、家庭团聚的节日,网友的这种情绪表达,正是传统节日内在核心的表现。
对于那些想回家却不能、想照顾父母却无奈的人群,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河宁认为,这并不是亲情的冷漠,而是社会转型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其实,亲情是本能和天然的,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首位的。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人为了事业的发展,有时候不得已在事业和亲情之间要做个选择。”
胡河宁表示,人生总是分阶段的,某一时期亲情占首位,某一时期事业占首位。过去没有这种现象,或者说不是那么明显,是因为过去子女比较多,总有人回去。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就凸显了这种“空巢”的矛盾。
1月5日,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中,“常回家看看”有了法律约束条款,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子女不看望父母的,父母可向法院起诉。”但不管是专家还是网友,都认为孝敬父母、沟通亲情,不能靠法律,而要靠亲情的自觉。
网友静水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吧,不要再嫌弃父母的唠叨,多同他们聊聊天;不要嫌弃父母的土气,常回家看看;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让他们有一个祥和的晚年。不要再掩藏自己对他们的感情了,去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