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一年一次,有两三亿人可以成为“运动员”,亲身体验个中滋味。
最近,春运中出现一位“排队哥”。它不是人,而是一个塑料人体模特,主人给它穿上燕尾服、戴上假发,半夜开车将它运到火车票代售点。“排队哥”在寒夜里排队,它主人则在小车里睡觉。第二天早上,代售点上班,主人再去替换“排队哥”即可。
“排队哥”在网络上红了,不过它并没有什么实用性,只不过是一场行为艺术。我更感兴趣的是假如“排队哥”真的普遍用于排队买票,生活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情景一:真人与“排队哥”发生矛盾。自己辛辛苦苦在寒夜里苦熬,脸冻得发青,鼻子通红。前面却竖着一个塑料模特,有个家伙在车里睡大觉,明天还能在自己前面买到票……人的心理不平衡是最容易发生的,或许越想越气,有人难免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把将“排队哥”从队伍里推翻到马路边,说不定让它粉身碎骨才解气。
情景二:“排队哥”本身可以卖一两百元,燕尾服、假发也能值几个钱,它那懒主人睡觉去了,于是有人干脆把“排队哥”偷去卖钱……第二天,那个打着哈欠从车里出来的家伙,发现排队的队伍里已经不见了自己的“替身”。
其实往上数一两辈人,他们都曾习惯于经常排队。那时候没有“排队哥”,遇上需要通宵排队,许多人会拿菜篮子、小板凳甚至一块废砖头代表自己,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很有秩序地默默地排着队,等着第二天主人们来替换它们。即便是两块砖头,主人们也能根据位置、形状判断出哪块是自己的,菜篮子、小板凳很少会在一夜间不翼而飞。
相比于那些物质匮乏的年月,如今也只有在春运等少数场合大家还能大规模体验一番彻夜排队的滋味。然而,那些曾经让人忆苦思甜的苦日子,如今却也有让人觉得温馨的回忆。比如寒风中那些菜篮子、小板凳、废砖头,它们是那么和谐地站立着,演绎着如今看来仿佛童话般的一幕。
“排队哥”只是个传说,存在于网络上,存在于照片中。假如有一天,某售票窗口上演了这样一幕童话:一长溜“排队哥”整齐地排着队,第二天它们一个也没少,也没有人在售票窗口前吵架。那将会是烦恼春运中最温暖的一幕,会让这个雪花纷飞的寒冬变成暖洋洋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