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从规范车补标准开始 北京治堵方案出台引发热议
2010年12月17日 08:33
北京治堵方案出台引发热议,“限制公车数量”成为热议焦点,一直大力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对此表示赞成。他认为,大城市堵车重要原因之一是公车比例较大,“公车与私车不同,司机接送要一个来回,公车一半以上时间是在空驶,大大增加了道路车流量。”为此他建议,符合配备公车条件的干部可将私车用于公务,每月享受一定的交通补贴;对不符合配备公车条件的干部,根据级别发放一定的交通补贴。另据报道,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回复民革中央的相关提案时称,随着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和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客观条件已逐步形成,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叶青代表提出的车改方案其实并无多少新奇之处,这种公车货币化改革,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行或曾经推行。从道理上讲,作为“三公消费”之一,我国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民众对此怨声载道。据民革中央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的公车消费以及超编配车。这说明,公车改革尽管阻力重重,但却不得不改,我们总不能任由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长期继续下去。而从目前情况看,推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即以“私车公用+交通补贴”的方式减少公车数量、压缩公车消费,确实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可行办法。
但问题在于,纵观各地的公车货币化改革,车补标准普遍定得偏高,从而引起民众和舆论质疑,甚至被指为变相的“权力自肥”。于是,更多的地方选择不做“出头鸟”,干脆不改,省得麻烦。笔者认为,公车货币化改革不妨从规范车补标准开始。
车补标准是车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人们判断公车改革诚意几何、是否正当的最重要标尺。此前,各地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时所设车补标准高低不一,差距很大。比如杭州市车改,市局(副厅)级干部每月拿2600元车补,据杭州市发改委介绍,这个车补标准是经过认真测算得出的,“正常情况下完全够用”;而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享受8万元的车补待遇(后因遭舆论批评被叫停),平均每月6000多元,比有些白领的月收入还高,平均每个工作日300多元,怎么可能用得完?如此公车货币化改革被指“权力自肥”一点不奇怪,其实质就是将原先“不落腰包的腐败”落入个人腰包,完全背离了公车改革的本意。
车补标准似乎没个准谱,完全由被改革者自说自话,这显然是不行的。由此笔者认为,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妨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确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公务员公务出行成本有所差别,因而各地车补标准也应当有所差别,比如明确规定各级官员的车补标准是当地人均收入的多少倍,确定一个计算公式,列出一个明细账,让老百姓看得明白、便于监督。
确定合理的车补标准以遏制“权力自肥”,公车改革才有望走上正确的轨道。无论如何,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公车腐败问题该解决了,公车改革不能总是光打雷不下雨。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