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杀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人口大国不能成为创新大国、人才大国
2010年11月25日 08:29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知识、学问才是与人相伴终身的最大、最恒久、最不易失去的财富,别的,地位、权力、金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因此,古往今来,众多优秀的民族、杰出的人才都把终身学习作为追求的生活方式。
然而,中国的现实似乎令人沮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在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感慨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
一个人口大国不能成为创新大国、人才大国,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方式方法都出现了问题:是把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质疑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还是把他们改造成唯唯诺诺、按部就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前者,需要的是自主性、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后者只需要标准答案,只需要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只需要学生的记忆力即可。
西方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就和家长、老师一起去图书馆钻研,去查资料,去探索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和后果以及历史评价等宏大课题,不预先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原因、寻找答案。
而我们的教育则是观念先行,对标准答案不可越雷池一步,在语文和历史课程上尤其如此,连高考作文都是道德价值观优先于思辨和表达能力。这哪里是在培养“独立、完整的人”,分明是在培养记忆力超群、创造力和人格精神残缺的人。这样的教育就像是一把锁,而不是一把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
砸碎教育枷锁,首先要重新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次应该尽可能地告别标准答案,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尤需如此。在自然科学问题上,很多时候答案的确是唯一的,但抵达答案的路径和方式方法却未必唯一,应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方法和路径。再次,大学招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改变那种统一大纲、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答案的招生录取模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英文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竟然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