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服装业上演“红海转型突围战” 工资!降耗!人民币!
2010年11月20日 12:53
“一个占地220亩,产值3亿元,员工2700人;一个占地40亩,产值10亿元,员工700人。”看着前10个月的企业报表,干了半辈子服装干光伏的平湖市金健峰集团董事长李金喜感慨万千:“服装业生存日艰,转型是必由之路。”
其实,在平湖,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政府和1000多家服装企业共同的呐喊和愿景。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节能降耗等兵临城下的困局,利润被一再挤压的服装行业正经历着一场艰苦而又持久的“红海转型突围战”。
工资!降耗!人民币!
服装出口企业的三座大山?
作为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服装企业,金健峰集团2008年底开始尝试进军光伏行业。去年投产后,年产值即达到2亿元,今年更是有望达到13亿元。新的生产线仍在陆续上马,明年目标锁定25亿元。
短短两年时间,在异军突起的光伏产业中,作为金健峰集团曾经的主导产业,服装的地位暗然失色。在平湖,95%以上的服装企业为国际品牌贴牌生产,年产3亿件,企业超过千家,庞大的产销量让平湖市拥有了“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等诸多光环。如今,光环依旧,但社会的变革,却把服装业推向了调整的风口浪尖。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长期依存于出口的平湖服装业险遭灭顶之灾。尽管在去年底,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服装业触底反弹,呈现漂亮的“V”型反转。但在红火的生产形势、源源不断的订单下,服装企业主们已明显感到今日之红火已远非昔比。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节能降耗、竞争加剧等诸多无法排解的压力正不断地压缩着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逃过了金融危机的浩劫,能否逃过亏损的命运?这对平湖很多服装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
朝阳产业?夕阳产业?
服装产业走上穷途末路?
兵不血刃的服装市场犹如一片残酷厮杀的“红海”,它让服装企业感到了恐惧,也为服装业注入了突围的动力。近几年来,转型的冲动开始内化为企业转型的行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平湖特色的“四转两细化”服装业转型升级路径,即进军新领域转产业、脱掉嫁衣转品牌、开拓疆土转基地、虚实结合转平台,细化管理体制、细化产品市场。
春江水暖先知先觉的金健峰集团,在进军新领域进行产业转型的同时,进军文化创意产业的华城服饰公司也尝到了转型的美酒,华城服饰公司2005年投资750万元拍摄了一部24集电视连续剧《天地真情》,今年9月开始在上海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收视率告捷,得到了广泛好评,河北卫视及深圳卫视也已购买了版权,不久将会陆续播出。
贴牌?创牌?
服装企业的长腿在哪里?
虽然实施产业转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服装业成长中的烦恼,但投入巨资进军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更多的企业则是选择了寻找长腿补短腿的办法。
“服装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服装行业永远不会是夕阳产业。”平湖市旎莱雅服饰公司总经理钟强认为,服装行业并未走上穷途末路。对于长期为国际知名品牌加工生产的服装企业来说,其成熟的生产技术、管理体制都是企业的长腿,关键是如何发挥长腿效应。
早在2004年,旎莱雅公司就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品牌“旎莱雅”,将目标客户定位于35岁至45岁的女性。目前,该公司已在杭州、安徽、上海等地设立了30多个门店,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这一品牌也开始从投入型转向赢利型,产品利润比贴牌提升了3倍左右。尽管其知名度仍然有限,但钟强对未来的发展仍充满信心,他希望缔造一个知名的国际服装品牌。
一个没有生产企业的“森马”品牌年产值几乎相当于平湖市252家规上服装企业产值。对于长期与国际知名品牌打交道的平湖服装企业来说,创牌后的利润和发展空间显而易见。“改贴牌为原创品牌”正成为不少服装企业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路径。平湖市永成制衣公司自主研发的“美士兰”品牌女装已在全国25个大卖场和超市上架,销售业绩较好。“悦莱春”、“伊佳林”、“伊思佳”等多个服装品牌正在平湖诞生并进入成长期。
实体!网络!
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又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尴尬命运。不转不行,转又该如何转?种种矛盾最终聚焦到“利润”上。转行风险太大、创品牌并非易事,员工工资只能涨不能降。在转型的道路上,向内挖潜,通过细化管理降低成本,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无疑是投入最少的提升利润的办法。
罗马中望服饰公司在管理中采取不间断对员工进行培养的办法,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在生产管理中实施单件衣服管理法,使企业的利润上升了30%。依艾芙服饰公司将西方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元素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为3岁至10岁的小朋友量身定做生活游戏装,目前市场销售看好。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还将销售平台从实体转向网络,实行网络与实体的有效结合。针对网络销售价格较低的实际,旎莱雅公司还将其产品进一步细分,高端产品以实体店销售为主,网络店则主打中低端产品。罗马中望开发的“悟客网”目前也为企业打破了客户的地区限制,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背井离乡转移基地
服装企业最后的尴尬选择
连日来,平湖市同心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百生奔波于平湖和安徽宣城两地。在宣城,他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一个服装加工基地。李百生说,异地投资既能满足用工需求,又能节省人工开支。寻求发展空间,开拓新的疆土,实施战略转移恐怕是平湖服装企业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选择。目前,仅该市独山港区就有10多家服装企业选择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对企业来说,或许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让企业获得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土地成本。
市场是无情的,优胜劣态的市场机制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强大的审判力。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平湖服装业正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的大变局。在这场“红海转型突围战”的背后,究竟哪种方式才是企业最为合适的转型之路?究竟谁会笑到最后?最终还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