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嘉兴人,早已对有近百年历史的五芳斋粽子耳熟能详。然而,真正了解其深刻文化内涵的,却是近日在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的一次探访。
那是一个周日,当我们沿中山西路漫步于厂房密集、生机盎然的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时,突然被造型如同展翅大鹏的厂区大门所吸引。走近一看,“五芳斋产业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
记忆中,被誉为“粽子第一品”的五芳斋原在张家弄。据说,那里曾是老嘉兴的闹市口,店铺多,戏馆子也多。五芳斋的创始人很懂得掌握生意火候,每逢戏一散场,店家就把粽子锅盖打开,浓郁的香味四处飘散,直钻鼻孔,行人不由自主地踏进店门品尝一番。老一辈嘉兴人回忆说,那时候粽子是用桑柴烧的,柴香混合着粽香,那香味真馋人,整条街上都能闻到。那么,有着渊源历史的五芳斋为何偏偏选择根植于城西这块新兴的热土?
满怀好奇,我们走进了五芳斋产业园。陪同人员小邵二话没说,直接把我们带到了专供游人参观的“粽艺长廊”,并说,这是了解粽子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实景图”。本想好好了解一下粽子生产工艺,不巧的是,恰逢厂休。因此,我们走在长长的“粽艺长廊”里,只能透过一扇扇玻璃窗,观看静置在车间里的一条条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浏览布置在走廊两侧、记载着百年粽子文化的精美图片和资料。
这一看,还真是长了不少知识。嘉兴盛产粽子,而嘉兴粽子素以五芳斋最为著名。50多年前,人们就将“粽子大王”的桂冠戴在它的头上。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乡嘉兴的一种象征,被誉为饮食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
据清乾隆年间《古禾杂谈》一书记载:嘉兴粽子,昔日有白水粽、红枣粽、赤豆粽、豆板粽和碱水粽,俗称“五芳”。传承悠久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文化,五芳斋粽子于1921年问世。当时以弹棉花为业的浙江兰溪人张锦泉先生在春夏季弹棉花生意清淡之时,于嘉兴北大街孩儿桥堍设摊卖粽子。他的粽子外形较为别致,沿用了兰溪一带四角交叉枕头形,选料考究,风味独特,招徕了很多顾客。十多年后,张先生召集了几名兰溪老乡,在嘉兴当时最热闹的张家弄口,租间门面开了首家五芳斋粽子店,经营火腿鸡肉粽、重油夹沙粽。
事隔数年,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两人在这家店的对面和隔壁也开设了“合记”和“庆记”两家五芳斋粽子店。3家呈品字形分布的五芳斋粽子店,一时成了嘉兴这座江南古城的独特风景。3家粽子店的激烈竞争,促使粽子选料日益考究,配制方案日趋完善,口味越来越受欢迎,嘉兴张家弄五芳斋由此声名鹊起,驰名江南。1956年,三家五芳斋合并为一家并传承至今。
经过旧城改造,昔日的张家弄早已不复存在。而五芳斋粽子却一路走来,愈加香味四溢,浓郁芬芳。
细细地品味,静静地观摩。虽不见工人们在车间忙碌的景象,但名震江南的五芳斋粽子仍让我们深感自豪。“想不到,一只小小粽子竟孕育出了一大产业,还形成了独特的粽子文化。”同行的小吴也对粽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粽艺长廊”里,一幅幅反映五芳斋品牌文化活动的图片特别引人注目。五芳斋粽艺巡演活动在全国20个城市精彩亮相;“五芳斋杯”全国龙舟邀请赛在南湖敲响战鼓;五芳斋集团承办的首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在嘉兴成功举行;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弘扬端午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百年五芳斋时刻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些不凡的成绩,让人深深感到:五芳斋的成功崛起,大大丰富了嘉兴稻作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五芳斋集团于2005年将生产基地“移师”秀洲工业园区并兴建“五芳斋产业园”后,一个以粽子为龙头,以食品为主业,以弘扬中华食文化、开拓食品新纪元为己任的现代化食品企业,正在嘉禾大地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