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嘉兴“非遗”传承严重老龄化成保护难题 巨大年龄差障碍
2010年11月3日 08:29
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这是近年来许多从事“非遗”保护的文化工作者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随时面对的场景。就在近日,在海宁市人民医院里,记者再次听到了他们的“一声叹息”。
硖石灯彩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伟炎因病入院的消息,引起了我市文化部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近日,记者走进了陈老的病房,巧合的是就在病房内,另一位“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也正与病魔作斗争。
“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是“人间国宝”的最大杀手,这已经成为共识。但记者走访发现,嘉兴“非遗”保护不但存在着传承人严重老龄化的现实问题,也存在着两代传承人年龄差过大的潜在隐患。
严重老龄化已成保护难题
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六七十岁的占了大多数;各省的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状况也呈现出“耄耋翁媪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寥寥无几”的景象。
老龄化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大杀手。在嘉兴,情况也不甚乐观。在前三批8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中,第一批的硖石灯彩项目传承人陈伟炎已有89岁高龄。第二批的海宁皮影戏项目传承人徐二男,第三批的平湖派琵琶艺术项目传承人朱大祯,皮影戏项目传承人王钱松和张坤荣,嘉善田歌项目传承人顾友珍也基本超过70岁,不少人更接近80岁。唯一还算年轻的,就只有第三批的平湖钹子书项目传承人徐文珠,不过也已接近60岁。第三批皮影戏项目传承人沈圣标的逝世,则为海宁皮影戏带来无限的遗憾。
“随着‘非遗’项目传承人整体迈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非遗’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由老龄化衍生的各类问题在逐渐显现中。
巨大年龄差或成传承障碍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嘉兴现今传承体系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日渐显露——两代传承人之间巨大的年龄差。
据了解,在嘉兴,几乎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已实现了新老传承人的全面对接,但两者之间的年龄差在40岁到50岁之间。“从目前情况来看,中间力量很薄弱,不知道等到老一辈传承人离世后,这些年轻的新传承人是否能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继续担负起‘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老师傅、小徒弟的现象让不少“非遗”工作者担忧不已。
对于老传承人来讲,新传承人的相继离开也让他们在表示理解的同时,多了些遗憾。硖石灯彩首批国家级传承人陈伟炎现在就只有一个传承人,那就是他年轻的孙女。生病之际,他依然惦记着传承问题。皮影戏第二批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至今已不知送走了多少年轻的传承人。目前身边就剩下一个20多岁的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下,要靠皮影制作来维持生计是不太可能的。”虽说如此,王老依然为“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满怀忧虑。
全民参与
以人间大爱对抗岁月无情
以人为载体的“非遗”文化,以其因人而生、因人而传的特性,注定了保护工作的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市已相继出台各类保护办法,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年5月出台的《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5年)》更明确提出在2015年构建“非遗”保护五大体系。
文字图片的采集、录音录像的整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规模化生产的创新……全市“非遗”工作者遵照轻重缓急的客观要求,竭尽全力采取各项抢救性保护举措。
“即使如此,我们也无法保证能将所有的保护工作都做好。‘非遗’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呼吁,社会各界应以人间大爱对抗岁月无情。在增强民众参与意识的同时,让“非遗”保护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耿俪洳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