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规定,各级“非遗”申报必须要在前一级的基础上进行。目前,嘉兴“非遗”宝贝已有世界级1项、国家级13项、省级44项、市级134项。
28个项目逐一论证
传统技艺类占据主导
随着10月20日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的面世,我市冲刺省级“非遗”名录的各项工作也拉开帷幕。经过近10天的精挑细选,28项冲刺省级的市级“非遗”名录脱颖而出,其中8项为第四批市级“非遗”的新入选项目,另有嘉善宣卷、南湖船拳、花鼓戏、凤桥竹刻、民间绘画、木雕书刻、火凉伞、糖糕板雕刻技艺、新塍小月饼制作技艺、姑嫂饼制作技艺、平湖糟蛋制作工艺、砖雕技艺、海宁三把刀制作技艺、三珍斋卤制作技艺、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做社、海宁潮习俗、嘉善淡水捕捞习俗、护国随粮王信俗会、乌镇香市等20个项目成为申报“焦点”。
28项市级“非遗”筹备升级,这是历年来申报数目较多的一次。从项目的类型上看,传统技艺类延续了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申报时的强势风头,占据了绝大多数。对此,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嘉兴历史上农耕发达,保留下大量关于吃、穿、住、用、行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极富地方文化特色;二是在前几批申报中数量较少的传统技艺,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日渐引起各方普遍关注。部分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现状,更让相关部门不得不抓紧时间进行保护。
海盐钱氏故事、施氏针灸
成申报“亮点”
吴越国王钱镠出生于海盐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懂武又善射,先后在“王郢作乱”、“计走黄巢”、“刘汉宏叛乱”等重大事件或战役中取得卓越功绩,被唐昭宗封为吴越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又封他为吴越国王。以他及其后裔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故事,在海盐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了解,此次共收集100多篇钱氏故事,体系庞大、传承脉络清晰,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由此,民间文学类的海盐钱氏故事作为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新秀,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成为此次省级“非遗”申报的重点。
此外,在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中,极大填补了传统医药项目空白的施氏针灸也成为此次冲刺的“焦点”。施氏针灸已历经七代,源远流长,在浙江尤其在嘉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第五代传承人施延庆已有90岁高龄,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施氏针灸具有世代传承和活态传承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时期的嘉兴,在传统医药上拥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非遗’普查的全面深入,这些民间瑰宝正被一一发掘出来。”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卫生部门的协助下,嘉兴一大批医药类历史资源正在收集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