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巴比”设宴,该来的没来 一曰体制,一曰信心
2010年9月30日 08:35
9月29日晚,早被炒得满城风雨的“巴比”慈善晚宴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有媒体记者提前探知被邀请赴宴的中国富豪名单,到会的有黄埔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光标、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等,被邀请但不到会的则有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
这到底是一场分享慈善经验的酒会,还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鸿门宴”?无论如何,世界首富盖茨,“股神”巴菲特,50位中国富豪,这样的主宾名单足以让在北京举行的慈善晚宴备受瞩目。虽然在此前的公开信中,“巴比”方面强调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倾听,以及与那些对慈善活动感兴趣的人分享经验,但鉴于两人此前在美国曾成功说服40名富豪捐出一半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此次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之行仍不免被外界贴上了“劝捐”的标签,而由此引发的“中国慈善”话题早已是受到圈内外人士倾情关注的议题。
或许,这已是一场变味的宴会?尽管“巴比”方面一再强调“嘉宾无需承诺捐款”,但媒体上陈光标式“裸捐”的张扬,美国式慈善的炒作,却早已使得“劝捐”乃至“逼捐”的意味变成很多公众下意识的期待。显然,人们对这场晚宴所声称“学习、倾听和分享”的兴趣,远远不及到底有哪些富豪出席或没出席这场晚宴、谁捐了多少财产等问题的兴趣。置身于一种无形的道德大棒之下,那些出席晚宴的客人能不如坐针毡?至此,一场以慈善命名的晚宴,宾主双方以及众多的围观者都难以做到心态平和。
当有一种捐献是基于道德逼迫时,它还是慈善的本义吗?如果仅仅着眼于此,则我们很可能将误读了“巴比善宴”应有的意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比善宴”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启迪中国的慈善事业,又将如何开发中国的慈善资源?所谓慈善资源,不仅包括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回馈社会的富豪群体,也包括那种最能生长并且激励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而后者尤其重要。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在半个世纪前统统都“裸捐”了。但是,“裸捐”以后的结果是什么?他表示,当我们片面地强调“裸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充分保护私有财产、充分保护竞争的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动力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财富不是捐给一个独立的公益机构,而是捐给政府,就可能导致政府权力的过度膨胀。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裸捐”显然无法与慈善相提并论,但是冯仑依旧提出了一个必须正视的命题,那就是慈善不仅仅是一种善心善念,更是一种体制资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说“巴比善宴”所能给中国慈善事业带来的启示与财富,只能是对一种慈善体制的唤醒与“拷问”,这就意味着,“巴比”设宴,真正该来的其实没来。
事情已经很显然,“巴比”设宴,宴请的不光是那些富豪巨贾。那么在这场宴会上,谁是真正该来的?一曰体制,一曰信心。此二者的缺席或迟到,只能使这场以慈善命名的晚宴,举座难欢。
热点链接: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