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对城市文明提出更高要求 要公平有效率地寻找治本之策
2010年9月4日 13:27
根据武汉车管所的统计,武汉市机动车总量已于日前突破1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45万辆。按照国际通行说法,100万辆以上的汽车保有量是一个城市进入汽车社会的标志。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城市进入汽车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到来的事情。也就是说,100万辆机动车作为汽车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数字,并不意味着城市进入汽车社会只是一个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汽车社会以汽车消费为基础,汽车社会的到来对社会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
现代视野下的汽车社会,似乎显得矛盾。一方面,它突破了距离对人类的限制,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被视为自由生活的象征;另一方面,汽车数量的增长所带来的拥堵、尾气、能耗、噪音等问题,也被看作是“都市病”的典型症兆。更令人关注的是,醉驾、飙车、公车改革等问题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事件,表明社会的法律、道德、文化在汽车社会的现实面前还显得准备不足。
武汉不是中国第一个跨入汽车社会的城市,汽车社会所带来的改变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将会在这里呈现出来。特别是武汉被两江天然分隔,目前又正处于交通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时期,所以交通拥堵、停车泊位不足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突出一些。可以预计的是,汽车数量不断增长,其对城市发展的正负面作用也会随之增加。
汽车社会应当是一个文明规则意识更强的社会,这已经成为共识。汽车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就是处理好车与人的关系。目前来看,无论是社会认识还是管理目标,文明规则谈得最多的还是汽车要遵守交规、行人要文明过马路等行为规范之上。
这当然是必要的规则,也是基础的规则,但汽车社会的文明远不止如此。从更大的层面上讲,有车人与无车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政策引导与居民自主选择以及汽车消费与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更具全局性的问题。
汽车社会将改变城市所有人的生活,这其中,有的改变是主动的,主动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有的改变很可能是被动的,被汽车社会所裹挟。比如说,汽车特别是私人汽车的增多,可能会造成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空间被挤占,也带来公共空间和环境的污染问题。路权的公平和环境权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利益和权利关系如何慎重权衡,如何体现民意,考验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智慧,也对城市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汽车的迅猛增长相比,目前对汽车管理仍然存在简单化的思维,短期应急处理的方式居多。车多了要修路,当修路的速度满足不了汽车增长的速度,就依靠限行、车牌拍卖来进行限制,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习惯采用的解决方案。汽车社会的管理目标,不是让人不买车、不开车,而是要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寻找治本之策,这些问题是不是得到有效解决,解决过程中体现出的水平,其实是汽车社会更深刻、更全面的文明之所在。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李琼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