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对未按要求实施的亮牌停电 一场节能降耗全社会攻坚战在秀洲打响

2010年8月9日 07:39

    到三季度末,秀洲区如何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8月6日上午召开的秀洲区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自今天开始,从规上企业到规下企业,从能耗大户到热电企业,从大型商企到城市亮化,一场围绕节能降耗的全社会攻坚战正式打响。区领导盛付祥参加会议。

  节能降耗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两项约束性指标。近年来,秀洲区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通过落实招商选资工作、强化新上项目能耗评价、推进传统产业提升等举措,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COD)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指标分别完成了“十一五”目标的88.9%、82%和118%。作为“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受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影响,全区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2.4%;全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上升20%;COD排放量同比增长1.1%。

  “更为紧迫的是,日前召开的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必须在三季度全面完成,也就是说,秀洲区要在50多天时间里,全面完成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的目标任务。”据秀洲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针对当前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该区于8月5日制定并下发了《2010年秀洲区节能降耗应急方案》。

  据介绍,《方案》自今年8月9日开始实施,在要求2010年电力迎峰度夏有序用电方案确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继续执行原有序用电方案的同时,将对今年上半年单位增加值能耗大于1.18吨标准煤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以及全区所有规下工业企业实行每周集中停产轮休3天的限产措施;对热电联产企业严格按计划发电,对不服从调度的,超计划发电的上网电量不予结算,自备电厂解列运行;对装机容量315千伏安以上的商业企业实行晚开业早停业、提高空调温度的方式有序节约用电;关闭城市亮化工程,道路照明实行间隔开启。

  “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秀洲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区委副书记、区长盛付祥指出,当前,秀洲区节能减排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他要求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政府部门带头、企业主体尽责、社会各界响应的良好氛围。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要以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举措,通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增强合力,加强监测、严格管理等具体举措,全面夺取“十一五”节能减排总决战的胜利。

  据悉,为确保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秀洲区还成立了区节能降耗应急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节能降耗应急方案指挥、协调和监督。对未按要求实施应急方案的企业,第一次给予黄牌警告,并停电3天;第二次给予红牌警告,并连续停电6天。对连续半年以上经营亏损和在节能减排方面受到相关部门行政处罚或曝光的工业企业,一经查实未执行应急方案的,直接给予红牌警告,并连续停电6天。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高家宽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我在现场】铁的决心 铁的手腕 铁的纪律 秀洲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
·全民节能推广团迎来“开门红” 3小时卖了1000多只节能灯
·节能降耗率先喊响“向我看齐” 全市党政机关带头倡导“四个节约”
·【特别关注】节能降耗进行时——恒威电池:在“节”字上做足文章
·【特别关注】节能降耗进行时——易嘉机械:技改+节约资源+信息化
·【特别关注】节能降耗进行时——天伦纳米“拧毛巾”+“组合拳”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